因此,梵二后教会新的崇拜礼仪是心理学的而非本体论的,是主观的而非客观的,是人类学的而非神学的,它所表达的与其说是超然的奥秘,不如说是人们对这种奥秘作出反应的感受63。
钦崇的具体功能是激发人们对神圣的感觉,而不是传达神圣恩賜的现实;因此,会众比圣体圣事更重要,平信徒比司铎更重要。
这种变化进而又产生了另一种变化,可以称之为礼仪创意的原则。根据这一观点,天主子民将自己的文化和精神注入教会的仪式中,而司铎则是在庆典中表达这一切的手段64。
礼仪客观性是绝对客体的反映,但在寻求自我表达的人类主体重要性面前,必须退居二线。《礼仪宪章65》区分了礼仪中可变和不可变的部分,但没有说明后者实际上包括什么。如果连祝圣祷文都改变了,就很难看出礼仪的不变性究竟在哪里。当然,几个世纪以来,礼仪中可变的元素一直在变化,但这种变化是谨慎、谦虚和审慎地进行的。
最近的改革肯定能发现礼仪中需要改变的过时元素。一个例子是四季斋期,现在在那些国家一年只有两季气候的教会里已不合时宜,66;或者圣周五礼仪中“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祈祷67”。现在,也应该废除主教晋牧时发的不谋杀或设计谋杀教宗的誓言;这一誓言已被正式废除。但是,为了适应显然已经改变的情况而改变仪式是一回事,而规定一项普遍原则,即教会的仪式应该取决于特定民族甚至私人的心理、习俗或精神的普遍原则,则是另一回事。
创意原则源于一个错误前提,即礼仪应该表达信众的感受,但这是他们自己产生的;而礼仪真正表达的是基督的奥迹,基督才是礼仪的真正源泉。新观点隐含地将礼仪降低到了诗歌的层面。
新礼仪将创意理念合法化并加以鼓励,即使创意在艺术领域,也不是一个合法的概念,因为在所有艺术发明的背后,都有一些未被创造的东西,实际上是不可创造的。首先,新礼仪中几乎没有任何约束性的规则;在很多时候,主祭者都有一系列能说或能做的选项,他可以自由选择。
创意理念消除了条件和限制,因此倾向于消除掉违规这个概念。这种可选精神意味着每位主祭者都可以调整、添加或省略,创造出他认为最合适的任何形式;就好像这是一件表达自我而非崇拜天主的事情,就好像他必须赋予奥迹一种形式,而不是使自己符合顺从奥迹。因此,弥撒庆典的形式千变万化,而在整个天主教世界中,弥撒的形式本应该是相同的。
1969年改革开始后,出版了《罗马弥撒经书68》的典型版本,所有的本地语言弥撒经书都要据此翻译而来,译文要经过罗马教廷的批准。但事实上,创意理念使典型版本失去了约束力。在《罗马观察家报》第68期纪念大公会议召开二十周年的一篇文章中,一位本笃会礼仪学家痛惜道:“我们常常满足于仅仅转译罗马文本”,而事实上,“我们需要的是逐步完善一种用民族语言直接编写的礼仪语言和赞美诗。这种多样性将反映出人们试图表达的不同民族精神和文化,但它也受到了礼仪规则本身所包含诸多选择69、祝圣主祭者的个人发明,以及礼仪权威从宗座转移到主教团或个别主教。
礼仪的这种转变,从一种稳定的神圣戏剧形式转变为一种由特定个人的创造力而产生的诗意戏剧,这是改革所带来的最明显也是最令人惋惜的影响之一。我们前述的权威丧失就助长了这种变化70。因此,创意理念彻底废除了《rubric教会礼典》的约束力;借着否认事物不变本性的观念,并借着号称从永恒奥迹中独立的旗号,这种创意将超性的神圣实在转化为人类自身诗意能力的表达。
创意政策旨在使礼仪“更加生动活泼,更具参与性”,但它产生了两种效果。首先,它把神圣的行为变成了戏剧性的表演。其次,它把主祭者的活动变成了私人的或特殊的活动,而事实上,即使是在私人场合,主祭者也始终具有公共和社会性质;因此,创意阻碍了公共钦崇中通过“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声音“所表达的共同分享。
备注:
63.法国天主教徒日报《十字架报》(La Croix)在1982年4月11日和12日公开提出了新礼仪的原则: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群体、不同年龄段的人应该告诉教会他们想要什么,教会应该在礼仪中回应这些愿望。因此,必须实现礼仪的多元化,引起广泛关注的儿童弥撒就是朝着这个方向迈出的第一步。圣职人员也明确表示,新礼仪是由持续变革运动推动的。巴黎大主教区的官方公报《存在与对话》(Présence et Dialogue)在1969年9月指出:"在世界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可能将礼仪视为固定不变的。它们被要求在教宗的权威和基督徒的支持下重新审视,以便更好地表达天主的永恒真谛。“在世界飞速发展的今天,已经不可能再将仪式视为一成不变的东西。有必要在教宗和主教的领导下,并在基督教教友的帮助下,定期对其进行修订,以便在特定时刻更好地表达神圣恩宠这一不可改变的现实"。
64.本笃会的奥里(G.M. Oury)在《Esprit et Vie》(1977 年)第 248 页发表的一篇重要文章中指出,许多礼仪评论认为新弥撒书的祷文已经过时,因此他们毫不犹豫地为一年中的各个节日提出了 “更合适的 ”新祷文,而神父个人也应同样拥有表达自己创造力的权利。
65.《礼仪宪章》21页
66.“四季斋期”最初与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有关。[译者注]。
67.为神圣罗马帝国的国王祈祷。[译者注]。
68.《官方公报》,1982 年 10 月 20 日。
69.意大利主教会议出版的《弥撒礼仪》中,只包含《弥撒常礼》,在六个点上提供了三个选项,在另外九个点上提供了两个选项。数学计算表明,这样可以产生无穷无尽的各种弥撒。
70.见第 65 和 71 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