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事物的统一性是其存在的标志,因此其存在的状况可以从其统一性的程度中得以判断,因为当统一的原则逐渐衰弱时,事物便会解体。格言“存在与一体可相互转化13”(Ens et unum convertuntur),,不仅适用于物质实体,也同样适用于道德实体。当一个分子的原子结构分裂时,分子便不复存在;当一个动物的细胞群失去那赋予其生命的纽带时,细胞便瞬间消亡。同样,当一个道德实体失去其内在的统一性时,道德实体的存在也将随之消逝。教会由众多彼此统一、并与世俗分离的信友组成,因此教会是一个共同体,即同一个。这唯一的教会得以维系,全赖于那统一原则——正是这统一原则,使每个个体成为团体的一员,即作为部分在整体中共存为一体。因此,作为共同体的教会之存在的状态,可以通过其统一性的程度来衡量。
如今,在当前形势下,教会的统一性在三个方面出现了裂痕:教义、礼仪和治理。过去,教会牧者们用一致的声音教导和宣讲;但现在,同一国家内不同教区之间、同一教区内不同堂区之间,甚至同一堂区内不同讲道者之间,教义表达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并非仅仅是对同一真理在色彩、表达方式或情感上的差异——这是探讨任何主题时都是正当且不可避免的;然而这些差异涉及教义本身的篡改,伪装为一种策略,旨在使信仰的表达适应当代人的性格和期望。
私人神学理论日益大胆妄为。神父在教义上的败坏要么先于主教,要么紧随在其后。主教们各自发表彼此不同的声明,并普遍容忍或批准自己神父背离信仰正统,导致教会在信仰问题上陷入普遍混乱,严重削弱了信徒之间的统一性。
教义的统一性曾是罗马教会的独有特征,并受到外界的认可与钦佩;教义的统一也是至圣圣三在教会内临在的体现,因为“起初已有圣言14”(in principio erat Verbum),而教会若没有圣言,便一无所成。
在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期间,教义的不统一已经开始显现,但当时却被视为自由与活力的象征。然而,随着《人类生命15》(Humanae Vitae)通谕的颁布,这教义统一的问题变得尤为明显。此后,许多出版物公开表达了与教会传统教义相悖的观点,而主教们却以沉默默许了这些偏差,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他们还公开为神职人员的错误辩护,反对平信徒的正当质疑。
平信徒有权将个别牧者的教导与其他牧者,乃至与教会最高训导权的教导进行比较。这一权利源于他们在洗礼中所分享的基督的教导职分,同时也赋予他们在内场,即在自己的思想中拒绝错误教导的义务,并在必要时公开驳斥这些错误。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16,教义上的腐化已不再局限于少数隐秘的圈子,也不再受某种“隐秘纪律”(disciplina arcani)的约束。如今,这种腐化已公开蔓延至整个教会,通过讲道、书籍、学校教育以及教理讲授传播开来。而教理讲授往往落入了一些知识不足且追求新奇事物的平信徒手中。
天主教教义的模糊化与信理部(Congregation for the Doctrine of the Faith)的程序不无关系。信理部取代了前身圣院、或者叫至圣圣部(Holy Office),并将原本由圣座行使的正统教义监督权下放给主教们。然而,这些主教在教义上的造诣往往不够深厚,立场也不够坚定。此外,在任命新主教时,对其文化水平的忽视也加剧了这一问题。
(译者注:教会教义统一性的丧失,使教会在世人面前的见证蒙上阴影。我们应当呼吁教会重新重视教义的传承与教导,确保牧者们具备足够的知识与坚定的信仰,以捍卫真理的完整性。确保教义的传承不被模糊或扭曲,唯有如此,教会才能继续成为真理与希望的灯塔。)
备注:
13. “统一性与存在相互转化。”(“Unity is convertible with being.”)
14. “起初就有圣言。”(“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15. 参见第62-63段。
16. 参见第131-141段。
17. “隐秘的守护。”(“Guarding of the secr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