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神学倾向于把死亡时刻与救主基督的相遇混为一谈,而对作为审判者的基督却只字不提。死亡是罪的后果,也是审判的时刻,这两点在神学上使死亡令人敬畏,但现代神学却对审判只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
但启示本身并没有留给世人有任何怀疑的余地。用不着引用《旧约》中充满了天主审判的可怕,无论是在今生还是来世的。只需回顾一下基督关于最后审判的带来奖赏或定罪的描述,或他关于愚拙的童女或不忠仆人的比喻就足够了,所有这些都教导人们,天主会拒绝某些人55。
《圣玛窦福音》清楚地描述了被弃绝者和蒙拣选者分离的观念:绵羊和山羊,仁慈的和残忍的,“来得天国吧,我父降福的人”;和“你们被咒恨的,离开我,往永火里去罢56”。在希伯来书中,审判的概念同样明确;“复仇在于我,我必报复”以及“落在永生的天主手中,真是可怕57”。
诚然,在希望和畏惧之间保持平衡总是很困难的;世世代代的人们,或被不幸击垮,或因繁荣而自满,总是在带着敬畏的无忧希望和充满希望的清醒恐惧之间摇摆不定。这链条的两端应该连接成一个统一的圆圈。
对审判的敬畏是基督宗教的核心;它总是从内心深处打动基督徒的心灵,并激发出伟大的艺术作品:米开朗基罗的西斯廷教堂、无名氏的“震怒之日Dies irae”或巴洛克式的骸骨堂。在礼仪变革之前,追思已亡弥撒是由审判的观念所塑造的,正是基于死亡带来审判的观念;因为审判本身并不意味结果的好坏,仅是审判本身就足以令人敬畏。
但在这种对审判的关注中,希望的喜悦观念却自由地占据着主导地位;在追思弥撒中,人们祈求天主赐予亡者永光,并反复诵念“因为祢是信实的”(quia pius es);人们称呼主为:“赦免罪过者”, “人类的救赎者”,“饶恕之主”,“祂的本性总是仁慈与宽恕的”,“祂的仁慈是世人无法想像测度的58”。
然而,所有这一切都与审判的观念紧密相连,在传统的连续三台追思已亡弥撒的第一台的福音读经,选自《圣若望福音》第五章第九节,宣告了末日审判:“行善的,复活出来得生命,作恶的,复活出来受审判59”。
圣方济各的《造物赞》也表明,基督徒的死亡观念既包含希望也包含敬畏,他赞美上主赐予“我们的姊妹死亡”,但紧接着补充道:“那些死于大罪的人有祸了”,反之,“那些遵行祂的圣意中离世的人是有福的”。在葬礼仪式中,提到了审判的前景,但天主的仁慈也同样被强调;在弥撒结束后立即进行的赦罪礼开场祷词中,庄严地宣告,除了基督的赦免恩宠,任何人都不能得救,祷词中说:“不要让祢的审判刑罚压垮他,求祢的恩宠来帮助他,使他堪当逃脱定罪的审判60”。
在接下来的答唱咏“求主救我于永死”(中,末日终审判的宏伟场景,以及天地消逝消融的景象,无疑足以震撼人心和整个自然界,但即使在这“极其伟大而痛苦的日子61”(dies magna et amara valde) 中,最终的安慰仍然来到“愿天主以永光照之(ux perpetua luceat eis),尽管这一天是“愤怒之日”,即震怒之日(“dies irae”)。
盼望往往会带来对死亡的喜悦。在意大利塞里亚纳山谷的克卢索内的著名壁画“死亡凯旋”(Triumph of Death at Clusone in the Val Seriana)中,描绘了过去(本例为十五世纪)人们关于死亡观念的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其中一个标题写道:“哦,你这善心侍奉天主的人啊,不要害怕这场宴会的到来,但你要欢欢喜喜地来,不要害怕;因为谁出生,谁就注定会死去62”。
备注:
55. 参阅《圣玛窦福音》第 25 章。
56. “来得天国吧,我父降福的人;和“你们被咒恨的,离开我,往永火里去罢。”
57. 《圣保禄致希伯来人书》,10:30-31。“报仇是我的事,我必报复 “和 ”最可怕的,是落在活天主的手里"。
58. “赦免罪过者”,“人类的救赎者”,“饶恕之主”,“祂的本性总是仁慈和宽恕的”,“祂的仁慈是世人无法想像测度的”。
59. “行善的,复活出来得生命,作恶的,复活出来受审判。”
60. “不要让你的审判刑罚压垮他,求祢的恩宠来帮助他,使他堪当逃脱定罪的审判”。
61. "伟大而痛苦的日子”
62. “哦,你这善心侍奉天主的人啊,不要害怕来参加这场宴会,但你要欢欢喜喜地来,不要害怕;谁出生,谁就注定要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