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礼仪改革的一部分,祭台的结构和位置发生了变化,这证明了整个教会普遍心态有了变化,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正如我们以前常说的,思想的发展遵循着其自身不可抗拒的内在逻辑。
被遗忘的主要观念是,祭台是一个巨大的,不可移动,崇高的基础,人们在上面献上圣祭。祭台象征着“异象之山”,亚巴郎在上面准备献祭他的儿子,以顺从天主,祭台也代表着天主-人自我献祭的加尔瓦略山。上主是稳定、永恒和崇高的概念也与祭台的形式有关。荷马用类似的象征手法,将尤利西斯的婚榻安置在橄榄树的生命形态中,以表达婚姻的本质。因此,祭台是最重要的,它是献祭的地方,象征着上主的永恒不变。从基督教的角度来看,祭台是献祭圣体的地方,因此理应在教堂中占据最重要、最突出、最显眼的位置。
我很清楚,祭台的结构和位置随着世纪的流逝而有所变化,改革前通常看到的祭台布置并不比特伦特大公会议早多少;但另一方面,我并不认为,仅仅证明教会中曾经存在过一些现在已经消失的观点或习俗,就足以成为能恢复到以前状态的理由。为了证明恢复早期的形式是合理的,就必须证明,如果恢复早期的形式,它将比现在使用的形式更充分地实现教会的信仰和教导。事实是,教会历史上以前存在的许多习俗,代表了对信仰的理解和对教会内部逐渐展开的基督教意义(sensus Christi)97的理解水平较低。回到他们身边意味着倒退。回到这些习俗就意味着倒退了一步。
这不仅体现在与圣母有关的教义和敬礼中,也体现在降生为人的教义本身,并且与以前相比,现在教会对启示真理的认识更加深刻明确98。事实上,对圣体教义的更完美认识,是饮崇和敬拜圣体,并以最谨慎的态度守护圣体的基础,但在梵二会议之后采取的形式中,这种认识肯定没有得到充分的表达。
正如我所说的,祭台的固定不动特性是最先丧失的观念;弥撒是圣餐(注:圣餐是新教的专用词,此处指梵二引入了新教的概念)的观念逐渐取代了弥撒是圣祭的观念,这导致了普通、轻便、可移动的桌子取代了巨大、纪念性和不可移动的祭台。旧的祭台被拆毁,除非民政当局出于艺术原因保护旧祭台;或者,祭台面被拆卸,剩下的部分作为一种装饰;或者,把祭台面原封不动地保持原样,但在前面再放置另一个祭台,从而使其失去原有作用。
其次,祭台不再占据高高在上的主导地位,而是经常被放在最低点,上面是一排排供人就座的座位,就像古代剧院的舞台一样。
第三,圣体不再被保存在与祭台背面相连的圣体龛中,往往失去了其中心和最尊贵的位置,而被放置在一边;或者被放置在一个不能直接看到的单独小堂里;或最后,圣体被留在原来的中央圣体龛中,但结果是,主祭者站在新的祭台前,却背对着圣体。
备注:
97“基督教的意义”。
98. 见第 269 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