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会众的祭台的引入是梵二大会以来最重要的礼仪变化。梵二后的礼仪法令指出,这种安排“并非本质性”,并命令只要出于历史、艺术或宗教方面的考虑,就应保留现有的祭台;还禁止在同一圣所內设立两个祭台,把其中一个祭台立在另一个前面99。
尽管如此,只要教会当局没有阻止,老祭台一般都会被拆除,或者至少通过复制一个四面独立式祭台,这样司铎就可以面向会众做弥撒了。即使在改革之前,礼仪中也允许祭台面向民众,但这显然取决于建筑物的朝向,因为礼典规定:“祭台若朝东,面向会众...... 100”:但无论如何,主祭的位置必须尊重至圣圣体的绝对至高无上性,无论会众聚集在祭台的四面,就像在古代那样,这仍然可以从正祭中的“所有环绕之人101” 一词中明显看出,还是信徒只聚集在教堂的中殿。
面向会众的祭台会带来严重的困难。如果像经常发生的那样,祭台设立在圣体龛前面,那么主祭就会为了面向会众,而非常不得体的背对着至圣圣体。这种布置让人想起《厄则克耳》第 8 章第 16 节中斥责的“可憎之事”,即司祭们背对着至圣所(Sancta Sanctorum)献祭。因为在旧约中,至圣所只是未来的预示,而在天主教堂中,我们面对的是至圣所本身,即真正的至圣者本人,那么这种安排的不合适性就更加明显了。同样,我们还应该再次记住,讲道台是建在中殿的侧面,这样讲道者就不必背对着圣体102,而且在明供圣体时,如果需要讲道,圣体和圣体光座会都被帷幔遮盖,因为即便只是面对圣体却不直接向其表达敬意,也被认为是不敬的。
但是,除了对至圣圣体的礼敬问题外,面对会众做弥撒也存在一些特有的困难。我们活动的空间具有情感和象征意义;所有物质实体都存在于共有的空间中,这空间不仅被物理性对象分割,而且还被非物理性意义分割,这些意义是象征体系的基础,而象征体系反过来又赋予神圣事物可理解的外在形态。例如,向前表示希望,向后表示怀疑;向右表示有利,向左表示不利;高处表示神圣,低处表示邪恶;笔直表示真理,倾斜表示不确定,等等。
因此,在礼仪中,人和物的位置摆放和安排也具有其潜在深层的意义,这种意义要么符合,要么相悖于所涉及的神圣实在。在弥撒仪式最神圣的部分,主祭司铎面对信众,而信众也面对司铎,这种布置表达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精神,与他们都面向同一个方向时所表现出的精神是完全不同的。
这种面对面的弥撒打破了整个会众的象征性一致。在梵二前的弥撒,通常是司铎和众人面对天主,而天主象征性地居于他们前方和高处。这些位置反映了一种等级秩序和以天主为中心的取向;他们面向天主。在新的“从后向前”的弥撒中,正如保禄-克劳戴尔Paul Claudel所说的那样103,会众和司铎都面向了人,这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安排。教会的统一感被破坏了,因为会众所信仰的天主,与司铎所面对的天主站在对立面。
司铎的右边也变成了会众的左边。主祭面对天主时,会众却背对天主,反之亦然。当然,我们可以忽略这种人物安排,而专注于祭台上的圣体,但人类的虔敬之心自然而然地会以象征性的方式进行,把人放在象征性的空间中。正如我曾说过,面对面的弥撒破坏了教会的团结意识,因为教会的钦崇意识取决于共同仰望朝向天主,而不是教会成员彼此对望。教会被缩减为一个封闭的人群社,但本质上,教会实际上是一个向外超越自身的社团,归向唯一的超然者。
备注:
99. 参见1965年6月30日执行礼仪改革委员会主席莱卡罗枢机的信,载于意大利圣物艺术中央委员会1969年出版的《梵二之后的圣物艺术》。关于禁止在一个圣所设立两个祭台,见1972年2月19日神圣敬拜部的答复,该答复发表在热那亚总教区的《Rivista》上,以及我在《Colloqui di S. Silvestro》上的答复,卢加诺,1974年,第258页。其中规定应拆除新增的祭台。但事实上,新的祭台还在不断地被竖立起来
If the altar is towards the east facing the people.”
101. "所有站在周围的人” 在罗马大教堂里,人们总是站在主祭台的左右两侧 以及中殿里。[译者注]
102. 在电子影音设备用于礼仪之前,这也是讲道者的最佳声学位置。[笔者注]。
103. 在他去世前不久于 1955 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笔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