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回到开篇主题作为结束,重新探讨了最初段落所提出的问题:我们所审视的这种变化是根本性的,还是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它是发展,还是败坏?是已有之物的展开,还是一种剧烈的质变?博叙埃(Bossuet)在其著名的《新教教会变迁史》(Histoire des Variations des Eglises Protestantes)中,将改变了的教义与新潮的教义视为谬误的标志,并将异端追溯至“背离正统”(hairesis)的行为,即一种主观行为,选择接受或拒绝哪些教义,把私人判断凌驾于传统之上,并将其树立为为教理原则1。然而,另一方面,一种并不扭曲真理,而是更深入地吸收真理的主观选择,可以非常恰当地用在信仰事务中。若非由于这种对真理某方面而非其他方面的深刻的主观领悟,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在苦修、神秘主义和宗教美学中新思想的不断涌现呢?因此,只有当主观选择,或“偏离正统”(hairesis)走得太远,以至于丧失对某些教义本质的正确理解,并因此扭曲了基督教的正确整体意义时,就会变成非天主教。
(注:Heresy词源:源自拉丁语“haeresis”,而拉丁语又借用了希腊语“hairesis”。在基督教神学中,"heresy" 明确指代与正统教义相悖的信仰或实践,是一种被教会认定为错误或危险的思想或行为。
含义:与 "hairesis" 相比,"heresy" 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负面色彩,直接指代“异端”或“异端思想”。)
在讨论“次等基督教2”时,我们的论证建立在本质之间的区别上,简而言之就是矛盾律的原则:一个事物不能同时在同一方面是它自己又不是它自己。我们指出,基督教有一种绝对的、终极的特性,这特性是尘世的人类社会所不具有的。因此,当前天主教正衰退为一种纯粹世俗的价值观,这实际上是信仰本质的一种重大改变。不过,要证明这种根本性变化确实在发生的理论是正确的,还需要说明现世的利益(比如物质财富、地位等)已经获得了独立的地位,变得和来世的利益(比如灵魂得救、永生等)一样重要,甚至被放在了同等的位置上。
但即使在这里,我们也需要做出区分。尽管一个人领悟了真理,并在理论上认同它,但这种认同可能伴随着或多或少的热情或情感;理解一个真理和对这个真理有强烈的情感是两件不同的事。一个人可能完全理解并接受某个真理,但并不一定对它感到特别激动或热情。我们不能因为某人对某个真理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情感,就认为他没有理解或接受这个真理。
人的思维过程,可以对一个可理解的对象庞大地展开,因此,尽管在概念性(notional)或理论性(theoretical)层面上可以平等认同系统的各部分,但对它们的情感共鸣却未必同样强烈。
因此,基督教关于现世依赖于更高世界(即天堂)的信仰, 可以合法地比过去时代更加生动欣赏尘世的福祉,这信仰决不能与现世利益本身就是人生最终目的的主张相调和。天堂贬为尘世,和彻底的现实主义Diesseitigkeit等思想,跟基督教完全不能相容。
备注:
1. 见第 14-18 段。“异端”这个词本身就意味着教会的无误性,因为只有教会的教义必然正确时,选择才是错误的同义词。[译者注]。
2. 见第 220-1 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