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梵二后时代的思潮和礼仪改革中,死亡作为审判或最终裁决的观念被淡化,并被永恒救赎的观念所掩盖;仿佛不再需要出庭受审,而死亡变成了尘世生命与永恒救赎之间的一种直接延续63。死亡被剥夺了其两种结果,而仅表现为一种人可以直接进入基督荣耀的事件。过去为亡者祈祷时会毫不避讳地提到的审判、地狱或炼狱等字眼,在新礼仪中普遍被删除了。连祷文中的呼求祷词:“主啊,在审判的日子,求祢拯救我们64”。 也被删掉了。
(评注: 梵二后的心态倾向于强调天主的慈悲,而淡化祂的公义。 这种转变虽然旨在传递希望,却可能导致信徒忽视审判的严肃性与灵修生活的必要性。新礼仪中删除了许多提及审判、地狱或炼狱的词语,这可能导致信徒对这些重要教义的忽视。 然而,审判、地狱与炼狱的教义不仅是信仰的核心,也是激励我们追求圣德的重要动力。)
死亡只呈现出一个意义;它不再被视为与基督——我们的审判者的相遇,而仅仅被视为与基督——我们的救主的会面。 尽管《宗徒信经》明确宣告:“祂还要光荣地降来,审判生者死者65”。
因此,新的亡者礼仪就有了所谓的巴斯卦特征,引入了“阿利路亚66”(Alleluia),删除了《震怒之日67》(Dies irae就是震怒之日),以及将祭衣颜色从黑色改为紫色或玫瑰色68。
并不是为更重视复杂现实中某一特定方面,而是以“基督徒死亡的唯一正确理解”而引入了这些变更,据称,这种理解终于被重新发现了。当然,还有对历史教会的惯常诋毁;革新者不满足于仅仅维持审判观念主导下强化希望,他们还进一步断言,将审判与基督徒死亡联系起来,并因此怀有敬畏之心,“是一种非常软弱的基督教69”。
诚然,新礼仪追思已亡瞻礼日的第二台弥撒用了《圣玛窦福音》第25章中的末世论篇幅,但福音前欢呼中只提到了被召叫到天堂的蒙福者;意大利主教会议出版的《基督信友集会弥撒经书70》中,对这段福音经文的解释,将其含义简化为:“默西亚君王耶稣的来临,将祂的选民从祂的国度转移到天父的国度”。但事实上,“选民”一词的真正含义已被新死亡神学所摒弃,因为它包含了区分、超越和从群体中选出的概念,所以此处选民的新含义指的是新教预定论概念。这本弥撒经书中亡者礼仪前的指引说明说:“死亡本质上不是死亡,而是生命、光荣、复活71”。
(评注:新的死亡神学拒绝“选民”观念,因为被选者涉及区分与拣选,这与强调普遍救赎的现代神学相吻合。新礼仪中将死亡重新定义为“生命、光荣、复活”,虽然旨在传递希望,却可能淡化死亡的严肃性与灵修生活的必要性。)
这是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做不合理地等同:一种是普遍复活的概念,即所有死者的身体都复活了,这种复活是普遍全面的发生在所有人身上,与人的道德状况无关;还有另一种是光荣复活的概念,即忠信的灵魂获得荣耀的身体,这些人将永远生活在天堂。普遍复活并不是对个人功过审判的结果,无论其道德状况如何都将复活;而光荣复活则是基于个人功过审判的结果。与光荣复活相对的,即前一种普遍复活,被称为第二次死亡;但这本《弥撒经书》中却完全没有提到这一点。
(评注:(1) 普遍复活:所有死者都将复活,无论其道德状况如何。这是天主全能的体现,与审判无关。(2) 光荣复活:忠信的灵魂将获得荣耀的身体,永远活在天堂。这是基于个人功过的审判的结果。)
这本《弥撒经书》中确实一闪而过地提到了得救灵魂需要净化,并对炼狱教义作了不完整的陈述,它从末使用教会采用的“炼狱”一词,也完全没有提到灵魂永远丧亡的可能性。简而言之,万民四末:死亡、审判、天堂和地狱,似乎被简化为两末:死亡和天堂。尽管如此,基督教历史中仍有成千上万清醒面对死亡的例子,没有狂喜的希望表达,但也没有任何对天主缺乏信赖的表现,这些例子平静而坚定地走向生命的终点。罗西米尼(Rosmini)和恩里凯塔·曼佐尼(Enrichetta Manzoni)在他们的死亡中展现了这种天主教信仰的典范72。
备注:
63.与此相关的是一种新奇的学说,即每个人死亡时灵魂会获得一个不朽的身体,从而进入与圣母玛利亚相同的荣耀——她的尘世身体被提升到天堂。 这种观点不仅荒谬且肤浅,还否定了信经中关于死者身体普遍复活的教导,即这一事件将在世界末日发生。 此外,它还抹去了圣母的特殊特权,尽管庇护十二世在圣母升天的庄严定义中明确提到了她的特殊地位,而改革者认为这种提及是不合适或不必要的。 这些异端观点在天主教报纸中广为传播。 例如,参见S. Vitalini在《Giornale del Popolo》(1982年8月14日)中的文章。
64.“主啊,在审判的日子,求祢拯救我们”。
65.“祂要来审判活人和死人”。
66.这首《阿利路亚》是对古歌的复原。圣盎博罗削曾提到这种欢呼词。
67.《震怒之日》偶尔仍在使用;如 1978 年在耶路撒冷圣墓教堂为教宗若望.保禄一世举行的隆重追思弥撒中仍使用了这首圣歌。 [译者注]
68.新《弥撒经书》将紫色仅作为黑色的替代色,但事实上几乎从未见过黑色。许多主教和神父现在都使用白色,甚至在以黑色为传统颜色的国家也是如此。这直接违反了新《弥撒经书》的规定。[译者注]。
69.S. Vitalini在《Preghiamo Insieme》(“让我们一起祈祷”,卢加诺,1975年,第19页)中写道。 这位弗里堡教授忘记了西斯廷教堂中的《最后的审判》,以及萨沃纳罗拉如何激励圭恰尔迪尼(F. Guicciardini,《Estratti Savonaroliani》,载于《Scritti》,巴里,1936年,第285页及以下),以及圣若望·鲍思高在宣讲审判时如何使听众发出呻吟与哭泣(《Memorie Biografiche》,第四卷,第421页)。
70.基督教团体弥撒经书。
71.《基督徒团体弥撒经书》,第1300页
72.罗西米尼与恩里凯塔·曼佐尼的例子 关于罗西米尼,参见《Charitas》简报(1971年7月,第15页); 关于曼佐尼,参见《Epistolario》,第二卷,第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