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死亡是一个人整个存在中的决定性时刻,那么它就是一个确定的行为,甚至是一个人所做的最高行为;它并不仅仅是一种中断,不是一种从个体存在堕入无差别的虚无,就像一头牲畜在屠夫的刀下倒地上那样。我们已经讨论过,道德生活是存在于特定时间点的东西39。在这里,重要的是要强调基督教赋予死亡这一行为的至高重要性:如同所有道德行为一样,死亡应该被深思和默想。
为死亡做准备并非只有基督教才教导的;柏拉图学派曾经说过:“默想死亡就是默想生命40”,而斯多葛派和伊壁鸠鲁派则把哲学视为一种修炼,帮助人脱去最后的、也是最难脱去的衣裳——即对死亡的恐惧。因此,古代哲学学派并不是教导人们通过沉溺于享乐而放弃对死亡的思考;事实上,正是实用主义的生活态度将人们引向了这一方向。
许多世纪以来,克己苦修的教导中有一个重要部分,即人应该为死亡做好准备,以便获得善终所需的道德品质;这种“善终的艺术41”(ars bene moriendi)催生了无数大大小小的著作,供普通人使用,这是讲道的常见主题,并在达涅洛·巴尔托利(Daniello Bartoli)的《临终之人》(Luomo al punto)以及帕斯卡尔(Pascal)致佩里埃夫人(Madame Périer)的信等名著中达到了顶峰。直到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为善终做准备一直是虔诚手册中的一个主题,也是虔诚教友遵循的惯例。在旧弥撒经书中,甚至有一台“祈求善终恩宠的弥撒”作为许愿弥撒之一。
将注意力集中在死亡的概念上是一项困难的操练,需要精确的技巧,因为死亡与我们的自然活力相冲突,我们的思维抵触死亡,和相伴死亡的那种静止和无生气的状态。尽管如此,基督教信仰要求我们努力为死亡做好准备,因为基督徒的死亡是一种行动,而不仅仅是终止行动。
伊壁鸠鲁派试图否认死亡与人类有任何联系。雅各宾派将同样的观点写进了著名的诗句中:“为何因死亡而发出那么多无谓的呐喊?你在时,死亡就不在;死亡来临时,你已不复存在42”。但事实上,死亡的概念是人的整体命运的一部分;这句古老的谚语将这种思想铭刻在人的脑海中:“记住你的结局,你就永远不会犯罪43”。这种对死亡的正确态度很难培养,因为我们还没有经历过死亡,只是思考过死亡;因此,正如斯多葛派所说,我们永远无法确知自己是否真的为死亡做好了准备。灵修作家们强调,要想获得善终很难,必须为此做好准备。人在临终前往往会心智模糊,内心会产生幻觉,或来自外界的干扰,以及来自恶者(魔鬼)的绝望诱惑,所有这些都使得我们难以以正确的心态面对死亡44。
备注:
39.参见第202段。
40.“默想死亡即是默想生命。”
41.“善终的艺术。”
42.“为何为死亡发出如此多无谓的呼喊?你存在时,死亡不在;死亡来临时,你已不复存在。”
43.《德训篇》7:40:“记住你的末日,你就永远不会犯罪。”
44.参见塞涅里(Segneri)的《基督徒的教导》(Il Cristiano Istruito)第三部分第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