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徒眼中,有许多理由会让死亡变得不那么可怕。除了异教哲学所提供的理由外,还有基督教信仰特有的独特视角:降生为人的天主之死、圣人的榜样、接受死亡所带来的功劳(这正是善终的意义)、对天国的盼望;出于这些原因,圣热罗尼莫用《雅歌》中的话来形容死亡:“我虽黑,却秀丽48”。
尽管如此,死亡还是可怕的,或者至少是令人畏惧的,从根本上说,死亡不可避免地带来对某人行为和他对律法忠信的终极审判,无论人是否认为律法只是抽象价值体系中的一个绝对的、非人格化的概念,或是将其视为来自天主的诫律,这审判都是不可避免的49。
在等待天主审判时,基督徒的态度主要是一种盼望,在天主教义中,这是一种对完美正义的最终胜利的期待。这将带来天堂的永福。但这种盼望,这种活泼的盼望,并不能消除人的不确定性。虽然正义与仁慈并存于天主之中,但它们交汇的那一点超出了人类的理解。
我们确实知道,德性最终一定会得到幸福的赏报;康德Kant据此提出了灵魂不灭的必要性;我们也确实知道,惩罚是公正和合理的,因为确立了道德秩序的天主不可能不在乎人类是否遵守这一道德秩序。因此,祂不可能让顺服道德秩序与背逆道德秩序的人,最终得到同样的结局。
因此,基督徒有活泼的盼望,但并不排除对他自己永生救赎的不确定性。加尔文认为这种观点是矛盾的,并教导说,每个基督徒都必须确信,他将凭借基督的怜悯而获得永生50。他说:“只有那些信靠天主对他的许诺恩宠,并满怀确信地等待着他的预定永恒救恩的人,才是真正的忠信者51”。
但是这样一种解决方案,试图从基督徒的盼望中消除所有不确定性,是将两个不同的要素混为一谈:一个是信德,它是确定的信仰,另一个则是望德,它是一种预期。
信德与望德是不相容的,因为人不能对已确定的事物抱有希望,也不可能相信自己必然会得到某种仅是自己盼望得到的东西。天主用永生是赏赐义人是信德的确定性,而不是望德的对象;望德的对象是天主将特别地赏报我。
因为赐我永生许诺者是信实且全能的,这种望德就是非常真实和生动的;但它仍然是一种纯粹的希望,是一种悬而未决的期待,因为这一许诺取决于我的行为。
救恩望德中包含有不确定性元素,这是特伦多大公会议52(Council of Trent)所定义的信德真理之一,即人在今生的意志总是多变的,因此人通常无法确定自己能否得救。我们可以引用《训道篇53》中的一句话来支持这一教义:“没有人知道自己配得天主的爱,还是招致祂的不悦”。当然,人可以通过省察良心来了解自己的道德状况,但由于灵魂的深邃会给人自己的结论带来不确定性, 正如教父们所说,灵魂满藏奥秘54(scatet mysteriis);灵魂可能产生看似谦卑却根植于骄傲的情感,看似充满爱意却隐藏仇恨的思想,以及看似良善实则是魔鬼伪装成光明天使的念头。
早在弗洛伊德Freud之前,灵魂的深邃性使真正的自我认知变得如此困难,已被灵修作家们所了解,他们清楚地意识到未被察觉到的想法和欲望会玷污和偏离我们的良好意图。因此,在天主教的克己实践中,净化动机的操练是很常见的。
因此,预备死亡既应怀抱盼望,也应有迎接天主审判的敬畏;我们的准备充满盼望,同时也满怀敬畏,因为永恒的幸福或不幸都取决于最后审判的结果。
备注:
48. 《雅歌》,1: 4。“我虽黑,却秀丽"。
49. 梅尔·法夫罗(Mer Favreau),拉罗谢尔(La Rochelle)的辅理主教,后成为南泰尔(Nanterre)的主教,在《主教们讲述教会的信仰》(Des évêques disent la foi de l’Église,巴黎,1978年)一书中否认审判是未来的事件。 法国主教们在书中阐述了天主教教义:“审判就是现在。 因此,我们必须理解并让他人理解:是我们今天的生活在审判我们。 ”(第275页)对此,显而易见的回应是:审判与被审判的行为不可能同时存在。
50. 这也是路德的观点,传统的誓反教徒仍然持有这种观点。[译者注]。
51. 曼佐尼(Manzoni)在《天主教道德》(Morale Cattolica)第八章中引用了这一观点(见引述版本,第二卷,第160页)。 本文的整个论述都受到曼佐尼教导的启发。
52. 特伦多大公会议第六期,第12章和第13章,第15条和第16条教规。
53. 《训道篇》,9:1-2。
54. "它喷涌出迷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