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教教义本质的永恒不变性,与历史进程中产生的次要非本质教义的修改需求是共存的而。但公教教义虽经历了时间流逝,但时间并不能改变信仰的本质。这不仅是因为从哲学角度看,事物的本质是存在于天主意志中不变的非受造理念,更是因为,作为一种启示宗教的基督教根基是天主的圣言进入历史——披上了人性外衣,但祂不可变的神性从未改变。早在五世纪,雷兰的圣味增爵就强调了基督教中“可变”与“不可变”元素之间的区别,即使在讨论核心教义时也是如此。随着历史意识的不断发展,到了十九世纪,纽曼枢机也采用这种区别法,来理解基督教教义的发展。这一观点也被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在梵二会议伊始提出,但会议本身并没有采纳3。由于会议更多地关注教会如何适应现代世界的不断变化和动态,反而忽略了信仰真理背后那永恒不变的根基。
(注:教会的真理就像一座坚固的灯塔,正如耶稣所说:“天地要过去,但我的话决不会过去。”(玛24:35)
在圣味增爵的《提醒书》中,他首先提出了一种外在检验标准,帮助我们分辨那些教义属于天主教信仰,而那些教义则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渐附加的非公教信仰。这些附加部分并不具备启示真理信仰那种超越历史的特性,它们只是历史的一部分,而不属于基督信仰的教义。圣味增爵说,真正的天主教信仰是:“普世的,常存的,是众信的4”
但纽曼枢机指出,要证明信德的每条教义都符合“普世、常存和众信”这一标准,其实非常困难5。这个标准更像是一个大致的参考,而不是绝对的规则。比如,“普世”是指教会内的每个角落,还是全世界的每个地方?“常存”是指从古至今的每一刻,还是仅仅在某些地方持续存在?“众信”是指几乎所有人,还是大多数人?这个“多数”是指普通信徒,还是智者,或是教会中的权威人士?显然,这句话的表述是基于对教会、人类社会和历史维度的有限理解而提出。
圣味增爵真正的标准是他在《提醒书Commonitorium》中阐述的第二个标准:即如果一种教义代表了教会历史起源时启示原则的真正发展,并作为宗徒信德宝库的一部分保存下来,那么这种教义就是天主教的。当然,在天主教体系中,教会最高的教导权威会保障这种发展是真实的。不过,我们也可以通过自己的逻辑思考和历史知识来检查教义发展的6。
这实际上是一个关乎天主教信仰核心的深刻问题。基督信仰其本质是永恒不变的,不像外在的形式或历史的变迁那样不断更迭。“类型的保存”(preservation of type)在思想领域中比在生物学中更为根本。如今,教会现状的全部问题可以归结如下:天主教的本质是否得以保持?经历的那些变化,是否仍使天主教的本质在持续存在,抑或这些变化已将其转变成了某种完全不同的事物?概念的澄清本身并不等于更换成另一种概念,正如圣味增爵所言:“过去那些模糊难明的教义,如今得以更加清晰地阐明。然而,你所领受的,必须原原本本地传递下去;即使你用新的方式表达,也不要宣讲新的教义7”。一种理念的正当发展,是在在自身范围内的扩展,而不是跨越自身界限,转变成了异质。因此,圣味增爵教导我们,无论是个人还是整个教会,都应当以整体连续的历史观去深入认识信仰的完整奥义——但必须持守那“同一的信德、同一的教义、同一的训导8”。(注:这是我们对天主的忠诚,也是对教会圣传的深情守护。让我们在这条信仰之路上,始终与基督同行,持守祂所赐予的真理,直到永远。)
备注:
3. 见第 38-40 段。
4. “在任何地方、在任何时候、被所有人所相信”。”
5. 无论是誓反教的信仰还是公教(天主教)的信仰。[译者注]。
6. 纽曼枢机主教 1845 年出版的《基督教教义发展论》,提出了辨别真正教义发展的若干标准。[译者注]。
7. “对于过去较为隐晦的信仰,如今人们有了更清晰的理解。教导人们把学到的那些真理,当把人们用新的方式表达时,切勿增添新的内容。
8. “但前提是,它必须在它原有的类型之类,也就是说,在同一个教义中,保持相同的意义和相同的信仰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