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伦理学把提供道德判断标准的任务交给了人,并声称对某种情境作出的判断仅仅通过参考情境本身即可证明是合理的,,从而把人吞没在情境中,而毁灭了人。有人声称,人们所做的决定不应该抽象地进行判断,而应该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把自己放在一个特定的人做出决定的那一刻。但那是把处于情境中的人和情境本身混和在一起,使二者成为一个整体,而事实上,一个人面对的是一种情境,但并不等同于情境。所谓的抽象判断是任何律法的本质所要求的,因为律法不是可以任意操纵和随意拆散的东西: “让公义得到伸张,让世界灭亡:因为世界反而被建造起来,不至灭亡15”。
要对某人的义务作出判断,当然有必要了解当前的情况,也就是环境;然而,正如这个词所暗示的那样,环境“围绕”着行为人,与他并不完全相同;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即使我们对他的义务作出的判断可能会改变,但他仍然是那个人。如果我们将“设身处地”的想法进行到底,那么我们最终将不可避免地认同他人的观点,因为我们对情况的判断将不再是我们的判断,而是他人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做出的判断。
情境伦理学类似于意图伦理学,而意图伦理学是阿伯拉尔在他的著作《认识你自己》16中最著名的倡导者,他坚持认为,一个人行为的道德状况取决于一个人的意图,即取决于执行该行为的人对该行为的主观判断。因此,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的善行是坏事,那么他就犯了罪;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的恶行是好事,那么他就获得了功德。他举了那些把基督钉在十字架上的人的例子,说由于他们认为自己做的是正确的事,所以他们的行为是善的;除了一个人的善意或邪恶的意图之外,只有所做的事情的物质事件,而这一事件本身在道德上是无关紧要的。
然而,我们应该注意到,阿伯拉尔不可能始终坚持他的主观主义,因为他的主观主义明显超出了基督教神学所规定的界限。事实上,他在第十二章的一个重要章节中正式自相矛盾,从而破坏了他的整个体系:“一个意图并不只是因为它看起来是好的,它就是好的,因为意图是它本来的样子,也就是说,如果它在思考时没有弄错它所趋向的目标,当意图认为自已是在取悦天主时,它所追求的目标没有错误时,意图就是好的17。在任何基督教伦理中,都不可避免地会提到赋予人的客观法则,并且是人被动的接受的,因为基督教认为,衡量万物的标准是天主的理念,而不是人。
从枢机主教埃切.加雷和希勒贝克克斯神父的引文中可以看出,情境伦理学悄悄地、秘密地偷换了正确意图的概念。但是,如果良知独立于律法之外,独立于任何规范之外,就不可能分辨出意图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
备注:
15. “让公义得到伸张,让世界灭亡,因为世界反而被建造起来,不至灭亡”。
16. “认识你自己”。
17. “一个意图并不只是因为它看起来是好的,它就是好的,因为它是它本来的样子,也就是说,如果它在思考时没有弄错它所趋向的目标,当它认为自已是在取悦天主时,它所追求的目标没有错误时,它就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