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等基督教,即被视为属于这个世界的,并对世俗目的有用的基督教,始于法国的大动荡,这场动荡催生了现代世俗社会。革命与基督教之间的对立起初被清楚地认识到,但后来却被对革命原则的善意解释和对基督教真正原则的削弱或调整所掩盖。这场革命提供了一个完美的例子,说明词语脱离了它们所代表的原则,从而获得了微弱或模棱两可的意义。采用次等基督教的修辞成为一种保护基督教的方式,确保基督教被承认为新体系的一部分。自由、平等和博爱的理念被一些人从它们产生的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待,而另一些人则孤立地看待它们,甚至将它们与完全不同的意识形态联系起来。脱离了它们最初所表达的原则,再与其他思想体系联系在一起的口号,必然是非常模棱两可的东西。自由、平等和博爱最初具有自然主义、人本主义和内在主义的含义;自那以后,人们就强加了宗教上可接受的解释。
除了宣誓支持分裂的国家教会的法国神职人员之外,第一个对革命理想作出基督教化诠释的著名人物似乎是庇护七世,当时他还是伊莫拉Imola的主教,他的言论经常被引用1。尽管如此,这三个革命口号中的每一个都是模棱两可的。如果平等被认为适用于人性及其救赎的话,平等就是一个哲学和神学的真理。如果自由被理解为使人从对天主之外的任何人的服务中解放出来的话,那么自由不仅是基督教的产物,而且是基督教的本质。如果博爱是建立在福音的诫命中,即为了天主的缘故而爱天主,爱我们的近人,而不是建立在人本身的内在优越性之上的话,那么博爱就是基督教精神的一个突出特征2。
但显而易见的是,在1789 年意识形态的背景下,这三个口号构成了一种自主和自给自足的善,与天主没有任何道德或神学上的联系。依赖天主与独立于天主之间的根本冲突往往被忽视;更糟糕的是,这种混淆常常达到相信1789年的口号是“基督教的本质”,而“教会在捍卫这些原则方面行动迟缓”,也就是说,很慢地认识到自己的本质。然而,这正是法国主教们所主张的3,所有的基督教民主党派都或明或暗地采纳了1789年的《人权宣言》和联合国关于同一主题的宣言4。
备注:
1. 1798 年圣诞节布道: “我们所采用的民主政府形式;不,它并不违背哥斯-佩尔的格言:事实上,它要求所有崇高的美德,而这些美德只有在耶稣基督的学校里才能学到"。
2. 见第 169 段。
3. 法国主教文件,发表于 1981 年 12 月 8 日《十字架报》上。
4. 例如,参见法国基督教民主党通过其主席在《Jtinéraires》第 270 期第 71 页接受采访时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