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教宗保禄六世通谕《年龄之增》(Ingravescentem Aetatem)通谕颁布以来,教会对人类生活的其他方面也采取了不同的看法。保禄六世在其《年龄之增》 通谕中,以年龄为依据1,对未成年人进行了限制,这是教会对青年人采取新态度的间接标志。其他文件中也直接表述了这种新观点。
从古至今,青年的时期一向被哲学、伦理学、艺术和常识视为自然和道德不完美的时期,也就是不完整的时期。圣奥古斯丁在这篇布道中写道:“对年轻人2来说,青春之花蕴含着诱惑的危险3”,坚持认为青年在道德上是不成熟的。因为他的理智尚未成熟,很容易出错,年轻人是“像蜡一样柔软”任凭恶习“蹂躏”4,他在年轻时需要一个统治者、顾问和老师。他需要一盏明灯来照亮人生的道德目标,需要实际的帮助来塑造和改变他的自然倾向,使之符合事物的理性秩序。所有伟大的天主教教育家,从努尔西亚的本尼迪克特到洛约拉的伊格内修斯、约瑟夫-卡拉桑斯、若翰-巴蒂斯特-德-拉萨尔和若翰-博斯科,都将这一思想作为天主教教育的基础。
年轻人是一个拥有自由的主体,必须接受训练,教育他如何利用自己的自由,使他自己选择那件赋予我们自由的事情,也就是说,选择履行我们的职责,因为宗教认为生命的唯一目的就在于此。教育者的任务之所以微妙,是因为其对象是作为主体的人,其目标是完善这个主体。它对人的自由采取行动,不是为了限制它,而是为了使它真正自由。在这方面,教育行为是对神圣因果关系的模仿,根据圣多马斯理论,神圣因果关系甚至在人的自由行动中产生自由行动5。
教会对待青年的态度不能忽视不完美者与相对更完美者、无知者与相对更有见识者之间的差异。它不能撇开事物之间的差异,把年轻人当作成年人,把学习者当作专家,把弱者当作强者,而且(这里又回到了根本性的错误)归根结底,把依赖者当作独立者。
译者注:
1. "丧失权利"(投票权)。
2. "对年轻人"。
3. "青春之花蕴含着诱惑的危险"。
4. "像蜡一样柔软,任凭恶习蹂躏"。贺拉斯,《Ars poetica》,163 页。
5. 也可以说,根据莫林主义,教育是对神圣因果关系的模仿,因为教育创造了有利于正确选择的环境。[这里提到的是 1600 年前后天主教内部关于人的意志对恩宠的反应的争论。路易斯-德-莫利纳(Luis de Molina S.J.,1535-1600 年)强调意志的自由,而圣托马斯的追随者多米尼克-班尼斯(Dominic Banez O.P.,1528-1604 年)则强调恩宠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