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礼仪改革的原则之前,有必要先处理一种诡辩,即语言多样性并不妨碍礼仪的统一性。据称,只要不同的翻译都具有相同的含义,这种统一性就能得到保证。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前提是译文要真的准确无误;但我们已经看到,译文往往并不准确。但是,即使译文准确,它们在词汇、结构和句法上也有差异,因此,与使用拉丁语相比,语言多样性必然无法令人满意地表达礼仪的统一性。
礼仪祷文有别于心中默祷,因为它是外在的、可感知的和团体的。说语言多样性表达了统一性是自相矛盾的,因为所谓表达的统一性既不可见也不可听,因此是一种存在于非礼仪层面的统一性。如果多种语言可以表达统一性,那么为什么要止步于此?为什么不继续采用多样化的礼仪动作呢51?但是,这样做就是破坏礼仪,正因为礼仪超越了内在的精神行为,而进入了外在有形的世界;内在统一性越是完美地得到统一的外部表达,其礼仪形式就越完美。
正如保禄六世在上述演讲中所说,改革的主要和决定性原因是,对祈祷的理解比它所穿的古老祭批更重要。但是,如果说对礼仪仪式的理解比仪式本身更重要,就好比说对理念的理解比理念更重要,而事实上,理解的重要性取决于理念内容的重要性52。
此外,引用圣保禄的这段经文《格前14: 19》:实际上并不支持“理解是礼仪的最高价值”这一观点。事实上,宗徒所指的是教导,即“好叫我也教导别人53”,而教导必须是听者能够理解的。现在,教会总是在弥撒中用不同的本土语言进行教导,或者用通俗语言重读《福音》或其他材料,或者讲道时解释礼仪经文的意义。如果我们还记得圣道礼仪(即弥撒的前半部分)与献祭礼仪(即圣体圣事,弥撒的后半部分)之间的区别,那么我们就会意识到,即使是不信教的人也能理解祈祷的形式,而将思想和心灵提升到天主面是祈祷的本质,而这一本质永远比这形式更重要。大公会议确实把信众“自觉、积极、富有成效54”地参与弥撒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但参与的意思是“信众不应作为陌生人或沉默的旁观者55”,而是通过礼仪和祈祷真正理解信仰的奥秘56”。
改革背后的动机兼备了与传统思想的各种重大偏离,所有这些偏离都与教义的初步变化有关。
第一个变化来自于,礼仪应表达现代人感受的假设57,而事实上,礼仪是为了表达教会永恒的愿景而设计的。正因为它是永恒的,教会的愿景确实包括了当代人的心态,但它并不局限于当代人的心态;教会的心态不是历史的,而是超历史的,它包含了每一代基督徒的整个范围。根据大公会议重申的经典定义58,礼仪是基督和祂的奥体(即教会)的司祭行动:由此引发对天父的公共崇拜。如果没有晋铎司铎的行动,基督在弥撒中的司祭行动就不可能实现;而洗礼所赋予的司祭职份完全无法祝圣作为礼仪核心的主的身体。在1983年9月信理部发布了一份题为《司铎圣职》(Sacerdotium Ministeriale)的文件,明确重申了这一信条。
没有司铎就没有圣体圣事,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就没有教会的公共祈祷,但反过来说,司铎在没有会众的情况下做弥撒,仍然是在完成一项“公共和社会”的行为59。现在,一些人开始认为弥撒本质上不是司铎以基督位格行事的行动60,而是团体的行动,因为团体不仅与主持弥撒的司铎一起献祭,而且团体还与主持弥撒的司铎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同献祭和共同庆祝61。
所有这些都表明,新的仪式在实际庆祝时,受到了神学思想流派的影响,这些思想流派削弱了晋铎司铎的特殊本体论地位,试图扩大天主子民在敬拜中的作用,而牺牲了司铎的神圣职责,使得信徒的聚会比祝圣行为更为重要,从而促进了整个基督教崇拜的主观化和不稳定性。按照这种观点,神圣崇拜的本质不再是不变的圣事,因此也不再是不变的崇拜,而是一套不断变化的人类情感,这些情感需要求得到表达,并在礼仪上烙下不同民族的心态和习俗的烙印。因此,教会不再追求仪式的严格统一性,而是“青睐一切只要与迷信没有严格联系的东西,并尽可能的将其保留下来,有时甚至将其引入敬拜礼仪中62”。
备注:
51.事实上,这种情况已经发生。教宗弥撒仪式上就曾使用过非洲舞蹈。在一位主教的葬礼上,灵柩被舞动着穿过整个村庄。在 1969 年之前的实验阶段,教宗举行了各种类型的弥撒:在都灵,枢机主教佩莱格里诺(Cardinal )在他的主教座堂和五个堂区试验了新的圣周礼仪;在米兰,科伦坡枢机主教在葬礼上使用了新的礼仪。在非洲,礼仪创新一直以部落仪式为基础,目的是让人们理解祖先的计划与基督教之间的连续性。1.C.1.,第 577 号,1982 年 8 月 15 日,第 38 页和第 279 号,1967 年 1 月 1 日,第 7 页。“让非洲人明白,他们的祖先习俗与基督教之间具有连续性”。
52.鉴于新礼仪的大部分内容并非旧礼仪的翻译,而是新材料的组合,这一推理思路尤为重要。因此,这并不是一个不理解传统礼仪的问题,而是用另一种礼仪取代传统礼仪的问题。在新礼仪中,传统弥撒中五分之四的集祷、秘密祈祷和领圣体后祈祷都被删除或改动了。[译者注]
53.《圣保禄致格林多人一书》14:19。“好叫我也教训别人"。19但我在教会中,更愿意用我的明悟,说五句教训人的话,不愿说万句方言。
54.礼仪宪章(Sacrosanctum Concilium), 11.
55.答案显而易见,一个人可以满怀思想和爱,但嘴上却什么也不说,反之,一些人也可以只在口头上尊崇天主。事实上,在改革之前,会众经常在各种礼仪活动中以一个声音祈祷和歌唱。
56.礼仪宪章(Sacrosanctum Concilium), 48。
57.同上,第 37 和 38 页。1974 年 3 月 15 日的《罗马观察报》在一篇特稿的标题中提出了这一观点: Celebriamo cid che viviamo “我们庆祝我们的生活”。不,我们在礼仪中庆祝的不是我们自己的生活,而是主的奥秘、生命和主的光荣。
58.同上,7。
59.同上:27
60.“以基督的位格”。
61.同上,48。
62.同上。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