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背负十字架的圣子在盖法住所前那场撕心裂肺的相遇刚一结束,悲痛欲绝的圣母便在若望及几位圣妇——约安纳·叔亚、苏撒纳与撒罗默的陪伴下,来到角门附近的纳匝肋之家。玛达肋纳和玛尔大早已与其他哀哭的圣妇们聚在此处,几个孩子也跟在身旁。
此刻她们十七人随着圣母,不顾路人的讥笑,神情庄重而坚定,含泪前行。她们穿过广场,亲吻了耶稣当初扛起十字架的地方,接着沿祂走过的整条苦路,一一朝拜每个留有祂特殊苦难印记之处。圣母认得出圣子的每个脚印,她数着祂走过的每一步,向圣妇们一一指出那些被祂的苦难所圣化的地方, 她在这条苦路上指引着她们:何处应当驻足默想,何处应当继续前行——这条路上的每一处伤痕,都早已深深烙印在她的心版上。
早期教会那最感人的敬礼,正是这样从被西默盎预言刺透的圣母心中涌流出来。她亲口传给那些与她同经忧苦的姊妹,又通过她们一代代传到我们中间。这正是天主赐予圣母心灵的恩宠,又从她的心流向每个儿女的心。教会的传承便是这样代代相传。倘若人们能如我这般亲眼看见,就会明白这恩宠比世上一切都更充满生命与圣德。对犹太人来说,凡是发生过神圣事迹、触动过人心的地方,从此都成了圣地。他们不会忘记任何重大事件发生的地点,在那里堆石作记号,时常去祈祷。拜苦路的敬礼就是这样产生的——这不是后来才想出来的,而是出于人的本性、天主对其子民的安排,更是出于最真实的圣母对圣子的爱——可以说,这敬礼最初是跟着耶稣本人的脚印走出来的。
这群哀伤的圣洁队伍来到韦罗尼加的家,进去暂避,因为比拉多带着他的骑兵和两百士兵正从城门口折返,沿着街道朝这边过来。在这里,圣妇们流着泪,悲痛地瞻仰了印在韦罗尼加头巾上的耶稣面容,颂扬祂对忠实朋友的仁慈。她们带上韦罗尼加没能献给耶稣的香料酒,走向附近的城门,出城往哥耳哥达去。路上许多好心人加入她们,这些人举止庄重,神情肃穆,使这支队伍几乎超过了跟随耶稣的苦队和后面乱哄哄的人群。
忧苦之母在这段路上所受的苦,特别是当她望见刑场、一步步往山上走的时候,那种痛苦实在难以言喻。她的痛苦是双重的:既在内心深处分担着耶稣的苦难,又感到自己被孤零零地撇下。玛达肋纳已经完全失魂落魄,整个人仿佛天旋地转,悲痛得连路都走不稳,跌跌撞撞,从一个痛苦陷入另一个更深的痛苦。她长时间沉默后突然放声哀哭,从有气无力转为扭绞双手,从低声呻吟变成对造成这苦难之人的怒斥。其他妇女得一直搀扶她、保护她,提醒她别出声,并把她遮挡起来。
她们从平缓的西坡走上山丘,分三组站在围成圆圈的矮墙外面。耶稣的母亲、她的侄女克罗帕的玛利亚、撒罗默和若望紧挨着圆圈站着。玛尔大、赫里的玛利亚、韦罗尼加、约安纳·叔亚、苏撒纳和马尔谷的玛利亚站在稍靠后的地方,围着已经不能自制的玛达肋纳。更后面还有大约七位妇女,各组之间有些好心人来来回回传递消息。骑马的法利塞人三五成群地守在圆圈周围各处,五个入口都有罗马士兵看守。
对圣母玛利亚来说,这是多么凄惨的景象啊!刑场、钉十字架的山丘、横在她面前的可怕十字架、铁锤、绳子、吓人的大铁钉!周围全是粗野醉酒的差役,一边咒骂一边做准备工作!强盗的十字架已经立了起来,为了安放时方便,插十字架的洞眼已经塞好了木楔。耶稣不在眼前,更让母亲心如刀割。她知道祂还活着,渴望见到祂,可一想到再见面时祂要受的苦,就不寒而栗。
天气变化
早上十点左右,判决宣布的时候,断断续续下了点小冰雹。耶稣往加尔瓦略山去时,天放晴了,太阳也出来了。但快到中午时,太阳却被一片暗红色的雾遮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