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走过的这条街道很长,弯弯曲曲的,两边连着好些小巷。不少衣着体面的人正赶往圣殿,看见苦队过来都纷纷躲开——有些人像法利塞人那样怕沾上不洁,有些人则是不忍心再看。
西满帮主背着十字架走了快两百步时,从街左边一座漂亮的宅子里——那房子前院有堵矮墙,墙头装着闪亮的金属栏杆,门前有几级台阶——走出一位端庄的妇人,牵着个小女孩,急急地向苦队迎去。她就是色辣芬,圣殿议员西辣赫的妻子。因着今日的义行,从此,人们便以“韦罗尼加”(Veronica)称呼她,这个名字源于“vera”(真实)与“icon”(图像)。
色辣芬早就准备了上好的香料酒,一心想要在这苦难的路上给主一点安慰。她等了很久,心里十分焦急,之前已经出去迎过一次苦队。我看见她蒙着面纱,牵着收养的小女孩,在耶稣遇见祂母亲时急忙向前走。可是当时场面太乱,她没能如愿,只好又赶回家中,继续等待主经过。
看到苦队越来越近,她又走了出去,还是蒙着面纱,肩上搭着亚麻布。那个大约九岁的小女孩紧紧挨着她,一杯酒藏在斗篷底下。前面的人想拦住她,却没有拦住。她被爱与怜悯推动着,任由孩子紧紧抓着她的衣角,穿过苦队旁喧闹的人群,越过士兵和行刑的人,直接走到耶稣面前。她双膝跪下,向祂展开亚麻头巾的一角,恳求说:"请让我为我主擦擦脸吧!"耶稣用左手接过布,张开手掌,把布按在自己血迹斑斑的脸上。祂仍然用左手把布从右边递回来——右手正抓着十字架的横木——双手合十按了按,才把头巾还给色辣芬,并向她道谢。她亲吻了头巾,把它藏在披风下面贴在心口,然后站起身来。这时小女孩怯生生地举起酒杯,可是那些凶狠的士兵和行刑的人不许她给耶稣喝。
色辣芬这突如其来的勇敢举动,让整个苦队停顿了不到两分钟。就在这宝贵的片刻,她为主献上了自己的头巾。骑马的法利塞人和行刑者被这耽搁激怒了,更因众人对主公开表达的敬意而怒火中烧。他们开始殴打耶稣,粗暴地拉扯祂。而此时,韦罗尼加早已带着孩子跑回家中。
一回到房间,她刚把头巾在桌上摊开,人就晕了过去。捧着酒杯的小女孩跪在一旁低声啜泣。一位家族友人进屋看见这情景,目光落在展开的头巾上——她震惊地发现,布上清晰地印着耶稣血迹斑斑的面容。那面容虽然令人心碎,却每个细节都栩栩如生,仿佛安息者的遗容。她急忙唤醒色辣芬,将主的圣容指给她看。这景象令色辣芬悲喜交加,她跪在头巾前呼喊:"从今以后,我愿舍弃一切,因为主赐给了我这份永恒的纪念!"
这块头巾是用细羊毛织成的长巾,长度约是宽度的三倍。平时人们都习惯把它围在颈间,有时还会在肩上再搭一条。依照古老的习俗,若是遇见正在忧伤哭泣、遭受苦难、身患疾病或疲惫不堪的人,就该递上这块布,让他擦拭脸庞。这是一种表达哀悼与关怀的方式。在气候炎热的地方,朋友之间也常互赠这样的布巾。
从那以后,色辣芬一直将这块印有主容颜的头巾珍藏在床头。待她安详离世,虔诚的妇女们将它敬献给了天主之母。最终,经由宗徒之手,这件圣物被珍重地传入了教会。
色辣芬是洗者若翰的表亲,她的父亲是若翰的父亲匝加利的兄弟的儿子。她本是耶路撒冷人。
当年,四岁的小玛利亚被送进圣殿,和其他女孩一同生活。那时,我曾看见她的父母亚敬、亚纳与几位同行的人,走进了离鱼市不远的匝加利祖宅。当时住在宅子里的,是族中一位年长的长辈,大概是匝加利的叔父,也就是色辣芬的祖父。
到了玛利亚与若瑟订亲的时候,我看见色辣芬比至圣童贞女年长几岁。她与那位在耶稣献堂时说过预言的老人西默盎本是亲戚,从小就在他儿子们中间长大。西默盎早就在这些年轻人心里播下了盼望默西亚的种子。这份对救恩的渴望,长久以来如同许多善良人深藏心底的秘密;那时世上大多数人,对此还一无所知。
回想耶稣十二岁在圣殿讲道那会儿,色辣芬还没出嫁,年纪比耶稣母亲还大。她心疼耶稣在圣殿外没个固定的去处,就常常把食物送到耶路撒冷城外的一家小客栈——那是吾主平时歇脚的地方。
这家客栈离耶路撒冷很近,走一刻钟就能到,正在通往白冷的路上。当年圣母玛利亚和圣若瑟在吾主耶稣出生后带他去献堂时,就曾与一对老夫妇在那里住过一天两夜。那对夫妇是厄色尼人,妻子是约安纳·叔亚的亲戚。他们早就认识圣家和耶稣,开的这间客栈也主要是为了接待穷人。
耶稣和门徒们常常在这里住宿歇脚。到了祂最后在圣殿讲道的那些日子,我还常见色辣芬往那里送食物——不过那时候,客栈已经换了主人经营了。
色辣芬很晚才结婚。她的丈夫西辣赫是贞女苏撒纳的后人,也是圣殿的议员。他起初非常反对耶稣,色辣芬因为与耶稣和圣妇们亲近,受了他很多苦,甚至好几次被他长期关在牢房里。后来经过阿黎玛特雅人若瑟和尼苛德摩的劝导,他才慢慢变得宽容,允许妻子跟随耶稣。在耶稣受盖法审判时——无论是昨夜还是今晨——他都和尼苛德摩、阿黎玛特雅的若瑟还有其他善意的人站在一起,公开支持我们的主,并和他们一起离开了公议会。
色辣芬仍然是一位端庄美丽的妇人,虽然她肯定已经年过五十。在耶稣荣进耶路撒冷——也就是我们庆祝的圣枝主日——那天,我看见她抱着一个孩子站在妇女中间。她取下头上的纱巾,满怀喜乐和敬意铺在主的路上。正是这同一条纱巾,如今她再次带着它,迎向行走在苦难与胜利之路上的主,为祂拭去脸上的血痕;正是这条纱巾,为它的主人赢得了“韦罗尼加”这崭新而荣耀的称谓;也正是这条纱巾,至今仍在教会中受着深切的敬礼。
耶稣升天后的第三年,罗马皇帝派遣官员前往耶路撒冷,查访有关耶稣受难与复活的传闻。一位官员带着尼苛德摩、色辣芬,以及约安纳·叔亚的一位亲戚——门徒厄帕夫辣,一同返回罗马。厄帕夫辣原是门徒们身边一位平凡的仆役,曾在圣殿担任司祭的差役与信使。耶稣复活后的最初几日,他与宗徒们一同聚在晚餐厅中,在那里亲眼见到了复活的主,后来也多次蒙受主的显现。
我看见韦罗尼加来到生病的皇帝面前。他的床铺高出几级台阶,用一道大帘子遮着。房间是四方形的,不大,我没有看到窗户,光线从屋顶照进来,屋顶有可以用绳子拉开或关上的板。皇帝独自一人,侍从们都在前厅等着。韦罗尼加除了那条纱巾,还带了耶稣坟墓里的一块殓布。她在皇帝面前展开纱巾——那是一长条细料子,她曾经用它包着头和脖子。耶稣面容的印迹留在布的一头;当她向皇帝展示时,她用一只手握着整条纱巾。耶稣的面容并不是一幅干净清晰的画像,因为它是用血印在布上的;也比画的肖像要宽一些,因为耶稣当时把整块布都按在了脸上。在韦罗尼加带来的另一块布上,我看见了耶稣受鞭打的身体的印痕——我想那是为安葬耶稣而擦拭祂身体时用过的布巾之一。
我没有看到这些圣物对皇帝造成什么明显的影响,也没有见他触摸它们,但他只是望着它们就痊愈了。皇帝想留韦罗尼加在罗马,要赏赐她房屋、财物和忠实的仆人,但她什么都不想要,只渴望回到耶路撒冷,在耶稣去世的地方离世。我后来看见她确实和同伴们回去了。
在耶路撒冷教会受迫害、拉匝禄和他的姐妹们被流放的时候,我看见色辣芬和其他一些妇女一起逃走,但追捕的人赶了上来,把她们抓起来关进了监牢。她为真理、为主耶稣奉献了生命,成为忠实的殉道者——她曾以人间的食粮供养祂,而祂则以自己的体血作她永生的神粮——最终,她在牢狱中因饥饿而安息主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