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弗所的圣母故居
罗伯·拉尔森 撰
一八八一年十月十八日,巴黎的朱利安·古耶神父在土耳其一座山上,发现了一座石砌的小屋。那里能俯瞰爱琴海和古老的厄弗所遗址。根据真福艾曼丽修女的神视记载,这里就是童贞圣母在世上最后几年居住的地方。这个发现起初没人重视,还受到嘲笑。但十年后,士麦那的两位遣使会士按照同样的记载,重新找到了这座屋子。这时人们才知道,远山村庄的居民——他们是厄弗所早期基督徒的后代——自古以来就把这里叫做"帕纳雅卡普卢"(意思是圣母圣屋)。他们坚信圣母是在这里离世升天的,每年八月十五日圣母升天节,都会来此朝圣。
这个发现让古老的"厄弗所传承"重新受到关注。这个说法在教会里一直有学者支持,主要依据有三点:第一,耶稣在十字架上把母亲托付给了爱徒若望("从那时起,那门徒接她到自己家里"——圣若望福音19:27);第二,圣若望晚年确实住在厄弗所,并在那里去世;第三,宗徒大事录记载,公元三十五年教难时,若望曾和许多信友一起逃离耶路撒冷和圣地(见宗徒大事录8:1;9:26-30;11:19;12:1-2)。圣经清楚记载,此后十四年若望没有回过耶路撒冷,这段时间圣母应该还在世。
厄弗所还有一座世界上最古老的圣母堂——圣玛利亚大殿,建于君士坦丁大帝时代,大约公元330年。那时候的教堂,除非是圣人住过或殉道的地方,一般不用圣人的名字给教堂命名,学者们认为这是当时的惯例。
早在四世纪,萨拉米斯的圣埃彼法尼主教(315-403年)的著作里就提到了厄弗所传承,这是关于圣母在世最后居所的最早记载。不过这个古老的传承后来渐渐被"耶路撒冷传承"盖过了——后者认为圣母是在耶路撒冷离世升天的。但厄弗所传承从来没有被完全遗忘:十七世纪的著名教会史家蒂蒙采纳了这个说法;十八世纪,学识渊博的教宗本笃十四世(1740-1758年在位)更明确写道:"圣若望前往厄弗所时带着圣母同行,荣福童贞玛利亚正是从那里升天的。"
圣母故居被发现后,教宗良十三世为第一批国际朝圣团颁赐了降福,并在一八九六年取消了耶路撒冷"圣母墓"的既往大赦。后来的圣庇护十世教宗大力鼓励信友来此朝圣。到了1951年,钦定圣母升天信理的庇护十二世教宗,不仅从每日祈祷经文中删去了耶路撒冷传承的内容,还把圣若望墓、圣玛利亚大殿和圣母圣屋都提升为圣地——使得厄弗所成了现代世界的一座新圣城。
从此,来圣母圣屋朝圣的人越来越多,专门修了通上山的路,把那座孤零零的废墟也修缮了。至今,全世界来的朝圣者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