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特匝达池坐落于山谷之中,这道山谷将熙雍山与圣殿及城区分隔开来,向东延伸至约沙法特谷。池子的建造似乎有意遮挡西面圣殿的景观,因为有一侧视野受限,不像其他地方可以环顾四周。通往池边的道路虽宽,但墙垣半倒,路上长满青草。行至此处便进入一条山谷,越往深处草木越青翠。站在池边可以望见圣殿圣所的西南角。羊池位于圣殿北面的牲畜市场旁边,四周建有围墙。
从晚餐厅——即位于熙雍山东面高地上——前往贝特匝达池,需要先向东绕过熙雍高地,然后向北转半圈,再转向西,最后又向东下行进入山谷。从熙雍这一带直到池边,跨过山谷延伸到约沙法特谷,处处显得荒凉。破败的房屋里住着穷人,山坡上长着杜松树林,洼地里满是高高的青草和芦苇。犹太人向来避开这一带,所以新皈依的信徒开始在此定居。
贝特匝达池呈椭圆形,周围有五层台阶,像一座圆形剧场。从这些台阶可以下到池中的小舟里——这些像槽一样的小舟用来安置求医治的病人,等待池水涌动时沾沐圣水。池中有一座铜制的水泵,露出水面约一人高,粗细如同搅奶桶。一座带栏杆的小木桥通向水泵。我看见桥边有管子和活塞与水泵相连。压下活塞,阀门就会打开,一股水流就从水泵中喷射出来。通过调节开口,可以控制水流的大小和方向。水泵顶部可以关闭,侧面的喷口能让水流向四周喷洒,如同洒水壶一般。我常看见病人乘着小舟划到水泵旁,接受水流的浇灌。池子的入口通常关闭,只为病人开放。这个水泵已经废弃不用,五旬节时尚未修复,但几天后我看见它已被修好。
台阶的墙壁间建有小拱廊,里面有石凳,形状如槽,供病人使用。从这里可以俯看池水的动静。最下面一层靠近水池的台阶设有矮栏。池底铺着闪亮的白沙,三股泉水从沙中涌出,有时喷出水面。祭献牺牲的牲畜之血,通过圣殿祭坛下的管道流入这个池中。水池及其周围环境与古老建筑占地极广。进入池区前,需要穿过一道墙,墙上只有三个入口。池子东面的山谷陡峭下陷,但池子西面的山谷较浅,有一座小桥横跨。北侧也很陡峭且草木丛生,东北方向有一条通往圣殿的路,如今已经荒废无法通行。不过,有些小径可以通往城里,不必经过公共城门——耶稣过去常走这些小路。
这池子长期以来废弃不用,池子和周围环境都已破败。就像如今许多古老的圣所一样,它被完全忽视了。只有一些怀着活泼信德的穷人仍然敬重它,前来瞻仰。自从耶稣治好瘫子以后,池子又开始有人前来,尽管法利塞人因此更加憎恶它。外墙有些地方已经完全倒塌,许多台阶也破损严重。但现在一切都已修好。倒塌的墙壁部分用活动的屏风代替,从池子到会堂搭建了带顶的帐廊。
旧会堂现在被建为教堂,它不像晚餐厅那样被房屋包围——晚餐厅的庭院一侧紧邻一排房屋。圣神降临后,我看见宗徒和门徒不断忙于教堂的内部布置。伯多禄、若望、安德肋和次雅各伯轮流在池边三个不同的地方及第三层台阶——即伯多禄讲道座所在之处——宣讲。总是有许多信友聚集在此,我常见他们俯伏在地热切祈祷。整个团体始终充满活力,难以言表。纺织、编织,以及为新教堂和穷人进行的各种工作都在进行。
教堂是一座长方形的宽大建筑,高墙上开有真正的窗户。借助墙外的台阶,可以登上平顶,屋顶周围有回廊。上面有三个可以打开通风的小圆顶。教堂内部沿两侧长边及一端设有石凳,供会众使用,整座建筑均已按圣堂规格布置完备。一端设有祭台,与后墙保持足够距离,留出空间作为更衣所——这是用柳条屏风围成的,从祭台延伸到侧墙。屏风前面覆盖细白布料,背面是较粗糙的材质。祭台可以移动,是一块覆盖着布的长方形木板,下面有三层台阶。不过两侧只有一层台阶,可以打开放入地毯,祭台背面也能打开存放祭衣。台上有一个钟形圣体龛,覆着细白罩子,前面用两片金属片关闭。顶部有一个钮,可以提起圣体龛。圣体龛两侧是分枝灯台,灯芯点燃。整个祭台用带彩色条纹的白帐幔围起,上面有华盖。帐幔只垂到祭台顶部下方一点。华盖本身形成一个壁龛,由五条带子悬于一幅绣像的手中——这像是圣妇们绣的,绣的是一位身着大司祭礼袍的形象,头后有三角形荣光,躬身俯视,仿佛从罩子的开口向下看,一手伸出似在降福,另一手握着华盖的五条带子。帐幔的后幅是完整的一片,前幅却可以向两边拉开,也能用金属扣环轻轻合上。
从高起来的祭台到读经台之间,专门留出了一块地方,给宗徒和门徒们唱经行礼用。自从主光荣复活以后,我天天看见他们聚在晚餐厅里唱经祈祷:宗徒们分别站在大厅两边,面朝圣所;门徒们就聚在特意打开的前庭里。两队人轮流唱经祈祷。我也看见尼苛德摩、阿黎玛特雅的若瑟和敖贝得他们也在场。荣福童贞玛利亚通常站在前庭中间的门底下,面向圣所,穿着纯白长衣,头上蒙着纱。这唱经的礼仪是耶稣亲自定下的,大概在提庇黎亚吃鱼的时候——也许就在吃饭当中——主给宗徒们讲解了这礼仪里包含的奥秘。多默用手触摸主的神圣伤口并宣认信德时,耶稣也重新讲过这礼仪。还有一次,天没亮他们正在唱经时,我看见主向他们显现。
他们每天聚集两次:从傍晚到天黑,还有天亮之前。读经台下面有一道栅栏,把会众和唱经席分开。不过栅栏上有好些开口,圣体可以透过这些开口递给信友。这栅栏的样子,有点像修院里的那种。读经台左右各有一扇小门,供宗徒和门徒进出唱经席。会众都按固定的次序就座,男女分开而坐。
我看见宗徒和门徒们捧着圣体,排成庄严的队伍从晚餐厅走向新圣堂。出发前,伯多禄站在院子门口,二十来个门徒簇拥着他。他当众向聚集的民众宣讲,言语充满热忱。许多犹太人闻声赶来,试图提出质疑打断他,却都未能得逞。
宣讲结束后,队伍缓缓下山,朝着池边的新圣堂行进。伯多禄双手恭捧圣体圣爵,爵上覆着白麻布,如同悬在颈间的圣囊。荣福童贞玛利亚紧随宗徒们身后,其他妇女和门徒们也依次跟随。沿途有一段路挂着草席作为屏障,快到圣堂时,路上方还搭起了遮篷。
圣体被恭迎至祭台的新圣体龛内,那盘祝谢过的面饼也一同供奉在旁。圣堂地面铺着彩色地毯,如同这些日子的晚餐厅一样。信友们皆脱鞋赤足而入。
圣体供奉在一个特制的容器中,容器盖子可侧向滑开。圣体碎片盛在底部的盘子里,盘子带有提手,方便恭敬地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