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队又往前行。差役们连推带打,猛拉捆缚耶稣的绳索,逼祂在城墙与加尔瓦略山间的崎岖小径向北走去。当蜿蜒小径转向南坡时,可怜的耶稣第六次跌倒在地。行刑者却变本加厉地殴打驱赶,直至祂拖着十字架登上岩顶刑场,第七次重重倒地。
基勒乃人西满本就疲惫不堪,又受尽凌辱,此刻因愤慨与怜悯心力交瘁。他正要上前搀扶耶稣,却被差役连打带骂赶下山去。他随后与门徒们会合。所有随苦队上来的杂役匠人,因不再需要,也全被驱散。
刑场位于山丘顶部的平地,呈圆形,约如我们本堂墓地般大小。场地似宽阔的骑术场,四周矮土墙开着五条通道。这五路设计是当地特色,常见于浴场、洗礼池及贝特匝达池,许多城池也设五门。这般布局既存于古建筑,也见于后世虔诚仿作。正如圣地万物皆含深意,这五道入口正预表今日将开启的五条救恩之路——耶稣的五处圣伤。
骑马的法利塞人停在圆圈西侧平缓处;囚犯被押上来的东侧则陡峭难行。约百名来自瑞士边境的罗马士兵,部分驻守山上,部分环绕刑场土墙,还有些看守着两名强盗。因要腾出地方,两个强盗没有立即押到山顶。他们双手仍被反绑在十字架的横木上,被丢在南坡的半路上,离刑场还有好一段距离。
大批群众——多为不怕沾染不洁的平民、外邦人、仆役、奴隶及许多妇女——围站在场地四周。有人站在邻近高岗上,不断有路过进城的人加入。傍晚时分,基红山上已聚满守节旅客,许多人遥望加尔瓦略山的景象,时而挤近欲看得更清。
约莫十一点三刻,耶稣背着十字架被拖进刑场,重重摔在地上,西满也被赶了出去。差役们用绳子把耶稣拉起来,将十字架的部件拆开又重新组装。唉!当可怜的耶稣站在这殉道之地时,竟是如此凄惨——浑身伤痕累累,脸色苍白如纸,处处血迹斑斑!行刑的人一边嘲笑,一边把祂推倒在地,嚷着:"我们得给祢这君王量准确宝座的尺寸!"但耶稣心甘情愿地仰面躺在十字架上。若是祂虚弱的身子能动作快些,他们原不必这样强行按压。差役们拉直祂的身体,在手足该钉的位置做了记号。法利塞人围在四周,不停地讥笑讽刺。
随后差役拉起被缚的耶稣,带祂向北行约七十步,来到一处凿岩而成的石窖。这窖穴看似地窖或水窖。他们掀起窖门,毫不留情将祂推落——若非奇迹,祂双膝必在粗砺石地上摔碎。我听见祂痛楚的厉声哀号。行刑者关上窖门,派兵看守。我随耶稣走过那七十步路,仿佛看见天神搀扶,使祂双膝免遭重创,脚下石块也变得柔软。
这时,差役们开始准备行刑。在刑场正中央——也就是加尔瓦略山岩顶的最高处,有一个圆形石台,约两尺高,带着几级石阶。他们量好三具十字架的尺寸后,在石台上凿出安放的孔洞。两个强盗的十字架立在石台左右,木料粗糙,比耶稣的十字架要短些,顶端削成斜面。他们双手仍被绑在横木上,这横木要到钉十字架时,才会被固定到十字架顶端。
差役们把基督的十字架平放在预定行刑的位置,为的是稍后能把它抬起来插进基座的孔洞。他们把横木的榫头嵌进直木的卯眼,钉上搁脚板,钻好钉手脚的孔眼和安放比拉多罪状牌的位置,又在横木榫头下敲进楔子固定,还在直木上凿出几处凹痕——这些凹痕是用来承住耶稣头上的棘冠和支撑祂的脊背,让身体能靠着十字架,不至完全悬空,这样既不会因全身重量扯裂手掌,也能让祂早些断气。接着,他们在石台后面的土里埋下一根带横梁的木桩,用来缠绕拉升十字架的绳索,还做了其他各种行刑前的准备。
译者给恩主的话:
我的主,我的耶稣,
我默想祢在哥耳哥达的第七次跌倒,祢耗尽最后一丝气力,仰面躺在为祢准备的十字架上。
祢没有挣扎,唯有顺服。祢甘愿将自己全然交出,作为祭献。
当祢被推入那黑暗冰冷的石窖,我仿佛听见祢痛楚的哀号。
祢,宇宙的君王,竟被囚于石穴,亲身尝尽被遗弃的滋味。
这是为了让我,一个罪人,永远不再被隔绝于天父的慈爱之外。
祢的十字架已被安放在山巅,那上面每一处为承托祢身体而凿的痕迹,都诉说着祢何等渴望拥抱我们的痛苦,直至最后一刻。
主啊,求祢让我铭记这牺牲的大爱,在这份爱内生活、呼吸。
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