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才所叙述的主受难神视期间——即自一八二三年二月十八日(四旬期第一主日后的星期二)晚间起,至三月八日(喜乐主日前的星期六)止——可敬的艾曼丽修女始终处于神魂超拔之境,在灵肉双方面分担着主耶稣的苦难。她完全沉浸在这些默观里,对外界毫无知觉,像受折磨的孩子一样哭泣呜咽。她在床上颤抖蜷缩,面容如同垂死的殉道者,发出微弱的呻吟。血汗好几次从她的胸前和后背渗出来。她常常大汗淋漓,汗水甚至渗入床垫。与此同时,她忍受着极度的干渴,如同沙漠中濒临渴死的旅人。清早时,她的嘴唇常常干裂到只能发出含糊的声音,用手势要水喝。每天发烧伴随着这些折磨,此外,她仍持续不断地承受着平日那份补赎的艰辛,以及她为分担他人的疾苦而承受的心灵煎熬。只有经过长时间的休息,她才能断断续续地口述受难的神视。
三月八日星期六,她在非常虚弱的情况下,叙述了前一夜看见耶稣受鞭刑的神视——那景象在白天好像还在她眼前。可是到了黄昏时分,她的受难默观突然中断了。这件事让我们能够稍微了解这位非凡修女的内修生活,也给读者一个短暂的休息——因为我们从经验知道,默想主受难虽然能启发灵魂,但也可能让软弱的人感到疲惫。
艾曼丽修女的灵修生活和教会每年的礼仪季节紧密相连,和谐的程度超过日月交替、四季轮转。每当教会节庆的前夕开始,她的身心状态就从里到外更新;一旦这个节庆的属灵光辉过去,她立刻转向下一个将要到来的庆节,让所有的祈祷和受苦的劳作,都沐浴在新庆节的特殊恩宠里。
这个转变不是由人间的钟声决定的,而是按照属天的时刻运行。如果教会庆祝一个悲伤的奥迹,她就真的因为分担痛苦而憔悴;如果举行欢乐的庆节,她立刻像沾了新鲜的露水,身心都振作起来。这一切不是出于她自己的意愿,而是像蜜蜂本能地采花酿蜜一样——她从小顺服耶稣和祂的教会,这份善愿在天主眼中是喜悦的,所以天主赏赐她特殊的能力来实践顺服。
三月八日太阳下山后,她艰难地口述完主受鞭刑的神视,就突然安静下来。记录的人还以为她的灵魂已经进入耶稣被戴刺冠的默观,没想到她死气沉沉、疲惫不堪的脸上,突然发出可爱喜乐的光彩。她像天真信赖的孩子一样喊道:「啊!那个可爱的小男孩向我走来了!他是谁?我要问问他。他叫小若瑟。哦,他多迷人啊!他穿过所有人来到我这里。可怜的孩子!他这么友好,他在笑。他什么都不知道。我真为他难过!要是他没这么冷就好了!今天清早挺凉的。等等!我给你多盖一点!」她说这些话的样子非常自然,让人忍不住想看看那孩子在哪里。她拿起手边的一些布,做出充满怜悯的动作,像要保护心爱的孩子不受冻。记录的人仔细看着她,以为这些动作是她内心祈祷的外在表现,因为他常在她身上看见类似的奇事。但当时他并不明白她这些话和动作的意思,因为修女的状态突然改变了。这改变是由「服从」这个词引起的——这是她发圣愿时的誓愿之一。床边有个人想给她必要的帮助,说出了这个词。她立刻像一个天真顺从的孩子被母亲从沉睡中唤醒一样,回过神来。她迅速抓起念珠和她一直放在身边的小苦像,整理睡衣,揉揉眼睛,坐了起来。因为她不能走路甚至站立,就被抱到一把椅子上。这时需要给她的床通风和重新铺整,所以记录的人就离开了。
第二天早上喜乐主日,记录的人再来访她,想继续记录受难神视时,意外地发现,她的容貌比前一日更为光润,看起来也好一些。她对他说:「我没有再看见鞭刑的景象了。」问到为什么前一天晚上说了那么多关于「小若瑟」的话,她回答完全不记得提到过他。又说到她今天平静、喜乐、几乎不觉痛苦,她回答说:「四旬期过半时总是这样。今天弥撒的进堂咏,教会随着依撒意亚先知唱道:『耶路撒冷!你要喜欢!凡爱慕你的,都与你一同喜欢!你们曾经忧愁的,如今欢欣踊跃吧!好能饱享祂安慰的乳养。』所以今天是个喜乐的日子。今天福音里,主也用五个饼两条鱼让五千人吃饱,剩下许多碎块。啊,我们有理由欢喜!今天清早,我也领受圣体得了滋养。四旬期的这一天,我总感到灵魂和身体都有新的力量。」记录的人看了一眼明斯特教区的礼仪日历,发现那天不但是喜乐主日,也是主耶稣养父圣若瑟的庆节——这个庆节在该教区特别定于今天庆祝,别处则是在三月十九日。他向艾曼丽修女提到这事,又说她前一天提到圣若瑟,也许是因为这天是圣若瑟的庆节;这时她才记起前一天确实得到了这位圣人的一些安慰性神视。先前那些悲伤的交流,现在被充满喜乐的分享取代了。她的受难默观在喜乐主日的前夕——也是圣若瑟庆节的前夕——突然被一个快乐的景象打断:这位圣人以戏剧性的方式,以小孩子的形像向她显现。
我们曾见证过,艾曼丽修女的天上净配常派遣使者以孩童的形貌显现于她。我们同时也观察到,在那些即便由经验丰富的诠释者来处理、也依然会选择相同表现手法的情境中,这种呈现方式始终如一。比如,如果给她显示的是某个圣经和历史预言的实现,异象中不同的场景和事件附近,常有一位少年相伴。他的举止、服饰,以及手持预言书卷的姿态——无论是安然捧于掌心,还是将书卷系于杖端迎风挥扬——皆具体呈现了某位先知的独特风貌。如果她有超乎寻常的苦难要忍受,一个穿绿衣的温柔可爱的孩子会来到她这里,带着顺从满足的神情,极不舒服地坐在她床沿坚硬的窄边上,或者毫无怨言地让人把他从一只胳膊换到另一只,甚至放在地上。他总是温柔而满足,甜美地看着她,安慰她。他就是忍耐的化身。当她因为疾病或为别人承受的痛苦而精疲力尽,并通过一个庆节或圣髑与一位圣人——与耶稣基督净配的一个受光荣的肢体——相通时,她立刻看到的是圣人童年的神视,而不是他或她可怕的殉道及其所有恐怖细节。在她最大的痛苦中,当她耗尽一切力量时,天主的仁慈带给她的安慰、鼓励,甚至纠正、警告和责备,总是借着孩童的形像和神视传达。有时在她最大的烦恼和痛苦中,当她不知该转向何处得解脱时,她会睡着,暂时回到她幼年时代的孩童忧伤里。是的,在睡梦中——正如她的呼喊和动作所表明的——她又成了五岁的小农家女孩,正穿过一道篱笆,因荆棘的刺痛而流泪。这样的场景总是她童年的真实事件,正如这个比喻的应用所宣告的:「你为什么这样哭呢?除非你在爱中耐心地紧靠着我,并求我这样做,否则我不会帮你走出篱笆。」当她还是个孩子,真的被篱笆卡住时,她听从了这个告诫;如今在成年后、显然更大的需要中,她仍遵循同样的做法。醒来后,她常会笑谈那道篱笆,以及它在她童年时提供给她的忍耐与祈祷的钥匙——她曾那么不小心地忘记了,如今却忠实地回归其中,并带着对救赎的坚定信心。
她童年与晚年的经历竟如此奇妙地呼应,这让我们看到:在每个人的生命中,就像在整个人类历史中一样,都能找到天主旨意的预象。但无论是个人还是全人类,都在救主身上找到了完美的榜样。只要我们追随祂的足迹,依靠祂的助佑,就能超越人性的软弱,获得心灵的真正自由,逐渐成长,达到基督圆满的境界。这样,天主的旨意就能在世上实行,如同在天上一样!祂的国度必要来临!
艾曼丽修女接着讲述了以下的神视片段——这些景象发生在前一天晚上,因为正值圣若瑟庆节的前夕,中断了她对主受难的默观:
"在这些可怕的事件中,我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内心充满痛苦,感觉快要死了。当我亲爱的净配受鞭打时,我坐在行刑场所的一个角落——那是犹太人因为怕沾染法律上的不洁而不敢进去的地方。但我不害怕,我多么渴望祂的宝血能有一滴落在我身上,洁净我的罪。我痛苦极了,觉得自己快要死了。每一下鞭打声都让我发抖呻吟。啊!多么凄惨的景象——我亲爱的净配遍体鳞伤,倒在刑柱下的血泊中!那些刽子手竟然用脚踢祂,叫祂起来!祂满身是血,爬着寻找衣服的样子多么可怜啊!当祂用疼痛发抖的手臂勉强遮住身体后,他们又赶着祂去受新的苦刑,拖着祂从祂悲痛欲绝的母亲身边经过。唉,她凝视着祂带血的脚印,双手紧紧地扭在一起!从营房朝向广场、此刻大门敞开的那边,我听见差役们的嘲笑——他们戴着手套在编荆棘冠冕,还开玩笑地试试刺有多尖。我全身颤抖,渴望能进到里面,亲眼看看我可怜的净配如何承受这新的苦难。
这时来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小男孩,金色卷发,只在腰间系着一条带子。他穿过那些穿长袍的圣妇们,很友好地向我走来。他一会儿把我的头转开,用手遮住我的眼睛,一会儿捂住我的耳朵,不让我再看这些悲伤的景象。男孩问我:'你不认识我吗?我叫若瑟,是从白冷来的!'然后他开始讲述马槽山洞、基督诞生、牧羊人和三位贤士的故事。这一切多么庄严美妙啊!他非常快乐。我一直担心他会冷,因为他穿得很少,而且当时正在下冰雹。但他把小手放在我的脸颊上说:'你摸摸,我多暖和。在我所在的地方,没有人会冷。'我还在为他们正在编的荆棘冠冕难过,但他安慰我,讲了一个美丽的比喻,把所有的痛苦都变成了喜乐,还拍手欢笑。他向我解释比喻中许多事物如何象征基督的苦难,还指给我看生长那些荆棘的田地。他告诉我荆棘象征着什么,又说那块田将会变成一片美好的麦田,周围的荆棘到时候会开满美丽的玫瑰,形成一道保护的篱笆。是的,他解释一切时是那么亲切、那么动人,仿佛荆棘顷刻间化作了玫瑰,而我们就在这玫瑰花丛中欢然嬉戏。他所说的话都意义深远。这是一个漫长而感人的神视,用简单美好的图像展示了教会的兴起和发展。这个可爱的小男孩不再让我看基督受苦的景象,却带我进入了一系列完全不同的神视中。这时我自己也变成了孩子,但来不及为此惊讶。我和小男孩一起跑到耶路撒冷,去了所有他童年玩耍的地方。他把一切都指给我看,我们便在那马槽山洞里嬉戏祈祷——那里曾是他幼年时因虔诚而被兄弟们嘲笑,常常逃去独处的地方。好像他的家人还住在达味父亲曾经住过的老房子里,不过在基督诞生时,那房子已经归了外邦人,就是圣若瑟需向其缴纳赋税的罗马官员。我们像天真的孩童般嬉戏,仿佛救主耶稣尚未降生人世,连天主之母也还未临现人间。
就这样,艾曼丽修女在圣若瑟庆节的前夕,从痛苦的受难默观进入了一个充满安慰、天真烂漫的圣人神视中。
注: (参见《安·加大利纳·艾曼丽传》,C.E.施摩格尊著,泰恩出版社英文版。)
艾曼丽修女或许忘了,喜乐主日亦称为"玫瑰主日"——因教宗为象征此日如玫瑰在四旬期荆棘中绽放的喜乐,会祝圣一朵金玫瑰,并手持玫瑰巡行罗马街道。这或许正解释了她提及玫瑰的缘由,正如"麦田"对应"休憩主日"或"食粮主日"之名——因本日福音正记述耶稣以五饼二鱼饱饫五千人的神迹。此日亦被称为"玫瑰主日"、"脚步主日"与"滋养主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