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那一天,主及其门徒们向耶路撒冷方向行了约两时辰,来到个名叫贝特耳的小村落。此地有座济贫院,收容着许多病患。主带着门徒进去用了些食物。几位老者上前恭敬地向祂行礼——他们从新受洗者口中,早已听闻若翰为祂作的证。主逐个探访病房时,我见祂安慰众人说:"若你们信我,我必再来医治你们。"但这次祂只治愈了第三病房的患者:那可怜人浑身溃烂,头顶长满白癣。主举手降福,那人便应声而起,跪伏在祂足前。
安德肋与撒图尔宁在此施洗多人。我见主命人将一个婴孩沐浴用的木盆置于凳上,祂以嫩枝蘸水祝圣,想必掺入了门徒随身携带的、由若翰祝圣过的约旦河水。受洗者袒露至胸,俯身盆上。撒图尔宁诵念的经文与若翰不同,似是主亲授的,可惜我记不真切。安息日后,两位门徒便往加里肋亚去了。
主进入卢兹城会堂讲道时,详解了许多古经预象。记得祂谈及以民渡红海后,因罪在旷野漂泊四十年方得进福地——这正应验在约旦河的洗礼上。如今若他们持守诫命,终将抵达真正的天主之城。可听众只想着现世王国,主便引述《多俾亚传》的典故,说天神曾引领多俾亚重返故土,这正预表天主如今要领那些在奴役中长久哀叹的忠信者,进入恩宠法律下的自由。祂又提及《友弟德传》中那位寡妇,如何趁着亚述大将敖罗斐乃醉卧时割下他的头颅,拯救了贝突里雅。主于是阐明这预象的应验:"那自创世之初就被预选的童贞女,将要被高举;而那些曾欺压贝突里雅的骄横权势,终将倾覆。"这话分明预示:暗示童贞圣母将粉碎世俗权势。主只说"人子"将要如何,却从不直接宣称"我即是那一位"。祂的言语如同福音记载的那般谦逊。
我们跟随耶稣从卢兹向南走,穿过一片荒野。路上经过枣树林时,我看见几个门徒盯着地上掉落的枣子,却不敢捡来吃。耶稣对他们说:"这些果子可以放心吃。你们不必太过拘束,真正重要的是保持心灵的纯洁,而不是过分在意吃什么。"
在路上,耶稣到路边的十几户人家探望病人。祂医治了大约十二个病人,其中有几个人病好后立刻决定跟随祂。
我们来到一个叫恩瑟默斯的小镇时,许多居民带着孩子出来迎接。他们向耶稣行礼,有些人甚至要跪拜。耶稣温和地说:"不必这样。"当地有名望的人请耶稣到家里做客,法利塞人起初也很热情,以为来了位新先知。
但当他们听说耶稣只是纳匝肋木匠若瑟的儿子时,态度立刻变了。他们故意刁难耶稣:"您觉得您的洗礼和若翰的洗礼,哪个更重要?"耶稣回答说:"若翰自己说过,他用水施洗,但默西亚要用圣神施洗。如果连前驱者的洗礼都不重视,又怎么会真正尊重默西亚呢?"耶稣始终没有直接说"我就是默西亚",只称自己为"人子"。
吃饭前,我看见耶稣和门徒们像往常一样跪下来祈祷。这虔诚的样子,就像天神敬拜天主一样美好。
耶稣特意沿着圣母玛利亚当年去白冷城时走过的路,去探访两家牧人开的客栈。
第一家客栈的主人是个粗鲁的老人。当年圣母快要生产时,他就拒绝收留。现在他同样把耶稣拒之门外。耶稣严厉地对他说:"当年拒绝收留临产孕妇的人,今天也在拒绝救恩进入他的心!"这句话像闪电一样击中在场的一位老人——原来他就是当年那个拒绝圣家的人的子孙。虽然耶稣没有明说,但大家都明白了其中的含义。
有人赶紧跪下请求耶稣留下,但耶稣只是向聚集在那里的牧羊人们讲解悔改的真正意义。
第二家客栈的情况完全不同。这家人把圣母玛利亚曾经住过的小阁楼改造成了一个祈祷所。房间很特别,有八面墙,屋顶呈圆拱形,挂着一盏油灯。祈祷用的台子很简单,就像我们教堂里跪着祈祷时用的栏杆一样。
一位八十多岁的老牧羊人拄着拐杖,指给我们看当年圣母休息的地方。就连圣母的母亲圣妇亚纳来看望时睡过的角落,他们都保存得很好。这家人对耶稣诞生时的故事知道得很清楚,比如东方三王来朝拜、西默盎老人在圣殿的预言等等。他们每年都会在这个小祈祷所纪念这些事。
吃饭的时候,他们问耶稣关于耶路撒冷的传言,说默西亚要来恢复以色列王国。耶稣就用一个比喻回答:"有一位王子奉父王之命来继承王位,却遭到自己百姓的迫害。"
在这个地方,耶稣治好了一个驼背得像虾一样的老妇人,还在山谷里治好了十几个病人。
耶稣准备离开时,看见山坡上的农民们正在收庄稼。他们把麦穗扎成捆,堆得像小山一样高。耶稣就用这个景象来教导门徒:"看这些庄稼,再过两个月就可以收割了。就像农夫播种一样,你们也要去传播天国的道理。"
祂又指着田里剩下的麦秆说:"这些没用的秸秆,最后都要被烧掉。"这时,一群从瑟哈尔来的工人站在远处,不敢靠近。这些人是撒玛黎雅人,平常被犹太人看不起。耶稣却大声对他们说:"我天上的父亲通过我,要召唤所有的人!"听到这话,这些工人感动得流下眼泪,恳求耶稣一定要去他们那里。
最奇妙是牧人们引路时,主对圣母足迹比他们更熟悉。众人惊叹:"主啊!您如此熟悉母亲走过的路,必是先知无疑!"傍晚到贝特阿辣巴时,主耶稣站在广场上的石头讲台上教导众人,民众皆诚心聆听。
(按:本异象发生于主受洗后首次传教期间,着重显明旧约预象的应验,并强调圣母在救恩史中的特殊地位。文中卢兹即《创世纪》中雅各伯见神视之地,而两家客栈的对比,实为接受与拒绝救恩者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