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亮时,耶稣来到四十天前渡河的那个狭窄地方。那里有几根原木搭成的简易通道,并非人来人往的渡头。耶稣沿着河东岸缓步而行,走到正对若翰施洗地点的位置。这时若翰正在施洗,他忽然指着河对岸,用不容置疑的先知口吻清晰无比地、高声宣告:“看,天主的羔羊,除免世罪者!”耶稣闻声,便转身离开河岸,返回了伯达尼。
安德肋和沙托尔当时正站在若翰附近,一听这话,心仿佛被什么攫住了,立刻按耶稣走过的原路渡河追赶而去。同行的还有阿黎玛特雅若瑟的一个堂兄弟,以及若翰的另外两个门徒。耶稣转身问他们找什么,安德肋因能再次见到耶稣,喜意从心底涌上来,问祂住在哪里。耶稣只温和地邀请他们跟随,带他们来到伯达尼城外河边的一家客栈,在那里一起用餐交谈。
耶稣这一整天都和这五位门徒待在伯达尼,向他们吐露,祂即将开始传道工作,并要挑选门徒。安德肋热切地向祂推荐了许多自己认识的、认为适合这工作的人,其中包括他的兄弟伯多禄,还有斐理伯和纳塔乃耳等人。耶稣谈到要在约旦河施洗,并委派了几个门徒去做这事。谁知门徒们随即提出异议,担心这附近没有合适的地方,唯一合适的地点就是若翰施洗之处,只怕会干扰若翰的工作。耶稣温言解释道,若翰的使命即将完成,正如若翰自己预言的那样。
耶稣也提及了自己在旷野为即将开始的传道使命所做的准备,以及从事任何重要工作前必备的准备。尽管耶稣对门徒们亲切而推心置腹,但他们却只是谦卑且有些羞怯地听着。
第二天早上,耶稣带着门徒们从伯达尼来到渡口附近的一片房舍。祂在一小群听众面前讲道。之后祂渡过河,在一个大约有二十户人家、离耶里哥约一小时路程的小村庄里讲道。 一时间,大批新信徒和若翰的门徒来来往往,聆听祂的话并报告给洗者。耶稣在这里讲道时,天正当午。
安息日过后,耶稣派几个门徒渡过约旦河,往上游走约一小时,准备一个新的洗礼池,地点选在若翰以前从艾农下来时、在渡河到伯达尼对岸之前施洗的地方。
当地百姓热忱地想设宴款待耶稣,但祂婉拒后渡河返回伯达尼。在那里,祂在会堂讲道并度过安息日,当晚住在学校校长家中。
门徒们手脚麻利,不多时便修好了若翰移居耶里哥附近之前使用的洗礼池。这个池子比之前的小些,池边有高台,施洗者可以站在突出的平台上。池子周围有条小水渠,用来调节池中水量。眼下共有三个洗礼场所:伯达尼上游的、耶稣在小岛新建的,以及若翰正在使用的。
耶稣到来后,用安德肋带来的水瓶(里面装着从祂自己受洗的那个小岛井里打来的水)倒入池中并祝圣。受洗者们见了,心中深受感动。安德肋和沙托尔开始施洗——不同于若翰的全身浸入,他们让受洗者站在池边,覆手者把手放在他们肩上,施洗者则用手心舀水,三次浇在他们头上,以“圣父圣子及圣神之名”施洗。若翰则用三槽贝壳舀水施洗。那时节,许多来自约旦河对岸地区的群众前来受洗。
耶稣在附近小丘上教导群众关于悔改、洗礼和圣神的道理,声音清晰而充满力量:“我受洗时,天父降下圣神说‘这是我的爱子’——这话也是对每个爱慕天父并悔罪的人说的。所有将以圣父、圣子、圣神之名受洗的人,祂都要派遣祂的圣神,他们便成为祂所喜悦的儿女,因为祂是所有领受祂洗礼者的父亲,他们藉此洗礼得以在祂内重生。”
说来也奇怪,我常常惊讶福音记载的耶稣生平事迹如此简略。比如福音记载伯多禄遇见耶稣是在安德肋跟随耶稣之后,但实际上当时伯多禄还在加里肋亚。更令我心头一动的是,福音记载耶稣荣进耶路撒冷后紧接着就是最后晚餐和受难,而我在神视中看到这中间其实相隔多日,耶稣还教导了许多道理。依我看来,耶稣在这里停留了约十四天才前往加里肋亚。
安德肋当时尚未被正式召为门徒,说实在的,耶稣甚至还没有召唤他。他是自愿跟随耶稣的。他比伯多禄更热心服务,而伯多禄呢,总是用‘哦,我太软弱了!那超出我的能力了!’这样的想法来安抚自己,然后就去忙自己的事了。沙托尔和阿黎玛特雅若瑟的两个侄子阿兰和特默尼,也和安德肋一样,是主动跟随了耶稣。
若翰的施洗地点渐渐冷清下来,许多门徒想转投耶稣,但被一些固执的人阻拦。这些人向若翰抱怨耶稣不该在此施洗,侵占了若翰的权利等等。若翰苦口婆心地解释自己的使命就是预备道路,道路既已预备好,他就该完全停止这工作,而且这事很快就会发生,因为道路差不多预备好了。但他的门徒们实在太依恋他,一时难以理解这些话。
由于来受洗的人如潮水般涌来,耶稣决定第二天转移到下游。他带着约二十人,包括安德肋、沙托尔、阿兰和特默尼,渡过约旦河来到一个叫敖弗辣(据艾曼丽神视记载,此为约旦河东岸之镇)的山谷小镇。这里住着来自索多玛、哈摩辣地区以外的商人,他们牵着驮满货物的骆驼,到约旦河东岸去接受若翰的洗礼。这里有一条从犹太通往约旦的小路。 镇上商贾云集,住着许多税吏和走私者。他们倒也不算太坏,只是骨子里透着冷漠,就像商人和客栈老板常有的情况那样,他们赚取巨额利润。仿佛每个经过他们城市的人,他们都能从中获利。他们对若翰的洗礼显得漠不关心,似乎并不渴求救恩。镇上的生意极为红火。
当他们接近敖弗辣时,耶稣先派阿黎玛特雅若瑟的两个侄子去取会堂钥匙并召集民众听道。这两个年轻人机敏伶俐,耶稣总是把这类差事托付给他们。城门口的附魔者和疯人见到耶稣,如同见了克星,就喊:“先知,天主子,耶稣基督来了!我们的对头要驱逐我们!”耶稣当即命令他们安静,停止他们狂乱的手势。他们便噤了声,默默跟着耶稣穿过整座城来到会堂。
耶稣花了整整一日教导天国的临近和洗礼的必要性,用刀锋般锐利、直刺心扉的言辞警告居民不可沉迷敛财和虚幻的安全感,以免审判临到他们:“高利贷、走私、这些税吏商人常犯的罪都要戒除!”虽然听众态度大多冷淡,但有些人的心的确被触动。当晚几位城中要人和贫民来客栈拜访耶稣,决定次日去找若翰受洗。
第二天,耶稣分两路返回伯达尼:安德肋带大队走原路,耶稣则带着沙托尔和阿黎玛特雅若瑟的侄子重走当初若翰为祂作证的那条路。祂一路访问民宅劝人受洗,下午抵达后即刻在洗礼处讲道。受洗的群众络绎不绝,安德肋等人便主持施洗的圣事。耶稣的声音再次响起,坚定而清晰:“对所有悔改并受洗的人,祂的天父都说了‘这是我的爱子’,诚然,所有这样的人受洗之后悔改的人, 都成了天主的子女。”
彼时前来受洗的群众,大多是分封侯斐理伯管辖下的百姓。这位分封侯为政宽厚,治下百姓生活安稳,因此原先对接受洗礼,他的心并不急切。
随后,耶稣带着三位门徒从伯达尼上山,穿过山谷前往狄朋,祂不久前刚在那里过了帐棚节。祂在一些人家和会堂里讲道,会堂在城外山谷路旁,离城有些距离。耶稣并未进入狄朋城本身。祂夜宿在一家偏僻简陋的客栈,那地方其实更像一个棚子,是周围乡野的田间工人获取食宿的地方。那时山谷向阳面正是播种季节,庄稼大约在逾越节时成熟。他们干活时不得不在这里掘地,因为地是由土、沙和石头混杂而成。他们无法使用通常用来翻地的农具。部分已成熟的庄稼,恰在此时第一次被收获。这个约三小时长的山谷里的居民都是好人,习惯简朴,对耶稣很是友善。
在会堂里,也在田间劳动者中,耶稣讲述并解释了撒种的比喻。祂并不总是解释比喻,尤其对法利塞人,祂常常只讲比喻而不解释。
安德肋和沙托尔随后带着几个其他门徒重返敖弗辣,去坚定那些因耶稣教导而心灵触动的人的信德。
离开狄朋附近的客栈后,耶稣启程向南前往约四小时路程的厄肋阿肋,走的是比从伯达尼来时更偏向东南两小时的路。祂带着约七位门徒抵达,住在一名会堂长老家中。安息日的宁静开始后,祂在会堂讲道,用‘摇曳的树枝散落花朵却不结果实’的比喻恳切而又带着责备地斥责当地居民——他们大多在接受了若翰的洗礼后并未变得更好。他们让忏悔的花朵被风吹散而不结果实。耶稣选择这个比喻是因为这些人主要靠种植水果为生。他们得把水果运到远处售卖,因为没有大路经过他们偏僻的城市。他们也大量从事粗布刺绣和罩布制造业。
到此时为止,耶稣尚未遇到任何反驳。狄朋及周边地区的百姓由衷爱戴祂,说从未听过这样的老师。老人们总是把祂比作从祖辈口中听说的先知。
安息日过后,耶稣西行约三小时至贝特耶史摩特——一座位于山东麓(向阳面)、距约旦河约一小时路程的小镇。安德肋和沙托尔带着若翰的其他几个门徒在路上与祂会合。耶稣向他们讲述曾在此扎营的以色列子民,以及曾教导他们的若苏厄和梅瑟,并将此巧妙地应用于当前时代和祂自己的教导。贝特耶史摩特不大,但非常富饶,尤以葡萄酒闻名。
就在耶稣刚踏入城门之际,几个被囚禁在同一间屋子里的附魔者被带到户外,突然激动起来,高声喊叫:“先知来了!祂要把我们赶出去!”耶稣转过身来,命令他们安静,命令他们的锁链脱落,并让他们跟随祂进入会堂。锁链应声脱落了,这些可怜人变得十分平静。他们俯伏在耶稣跟前,感谢祂,然后跟着祂进入会堂。在会堂里,耶稣用“葡萄树的栽培与其果实”作比喻教导众人。讲道结束后,耶稣便挨家挨户探访,治愈了许多病患。贝特耶史摩特是个远离主要商道的小镇,这里的居民不得不亲自将水果运到市场售卖。
这可谓是耶稣结束四十天严斋后第一次公开行医治病。当地百姓亲眼得见这般奇迹,无不震撼,纷纷跪地哀求:“主啊,求您多留几日吧!”但耶稣婉拒了众人的挽留。祂带着安德肋、沙托尔、阿黎玛特雅人若瑟的两个侄子,以及其他几位门徒,一行约十二人,向北偏斜而行,来到通往狄朋大路的公共渡口,正是祂过帐棚节时从基耳加耳去狄朋所经过的那个渡口。
在这个渡口过河颇费周章,因为对岸都是陡峭的岩壁,很难找到合适的靠岸地点。渡过约旦河后,耶稣和门徒们沿着山麓走了大约一小时,来到撒玛黎雅边界的一个小地方,那里只有一排房屋,连学校也无。
那里住的全是牧羊人和心地善良的人,他们的穿着,竟几乎和我当年在马槽旁看到的牧羊人一模一样。耶稣在野外一片高地的缓坡上教导众人,那里设有一方朴素的石座。祂坐在上面讲,人群就像羊群般自然地围拢在祂脚下。这里的百姓早早都已接受过若翰的洗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