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1945年,纳粹德国在欧洲大陆节节败退,苏联军队趁势西进,收复了大片沦陷的领土,并占领了波罗的海国家、东欧诸国和东德。随后,苏联人迅速对该地区的人口展开清洗,以便扶植亲苏政权,在此过程中,除了罪证确凿的纳粹分子之外,具有反苏倾向的人也成为抓捕的对象,包括当地的爱国者、宗教人士和知识分子,甚至一些外国人也承受了无妄之灾,本书的作者约翰·诺布尔就是这批外国侨民中的一位。
诺布尔出生在美国底特律的一个德裔移民家庭,其父曾经是一位牧师,后放弃牧职从事商业,因而他从小生活在日渐世俗化的家庭氛围之中,直到他们一家为了一桩收购案而前往德国。天有不测风云,诺布尔家赴德恰逢二战爆发,美国参战后,他们作为敌国公民被纳粹政府软禁在德国东部的德累斯顿,这座城市在战争末期遭到了英美盟军猛烈轰炸,所幸约翰及其家人都从废墟中生还,并目睹了苏联军队对城市发动的新一轮破坏。
苏军大肆劫掠德累斯顿之后,便展开了大规模的搜捕工作。苏联政治警察以“亲纳粹资本家”和“美军间谍”的罪名将诺布尔父子二人抓捕入狱。在先前的大轰炸中,诺布尔父子心中沉寂已久的基督信仰复苏了,入狱后,他们凭着信仰克服了监狱中的绝望情绪,并以宗教精神帮助和鼓励他人。后来,即便被送入臭名昭著的苏联劳改营,约翰·诺布尔依然守住了失而复得的信仰,与此同时,他认真观察了劳改营中的宗教活动和劳改营工作人员的精神状况,从中看到了希望。在1955年,经过了各方努力,诺布尔终于获释。基于监狱和劳改营中的经历,他写下了两本书,其中,《我在苏联寻见上帝》(I Found God in Soviet Russia)的篇幅不大,集中描写了他的信仰历程以及东德、苏联监狱中的宗教活动。而在另一部作品《我在苏联服苦役》(I Was a Slave in Russia)中,他对东德与苏联的监狱和集中营生活做出了更为详尽的描述。
虽然《我在苏联寻见上帝》成书已有60余年,苏联-东欧阵营也早已覆灭,但本书揭露的一些现象并未随之消失。我相信约翰·诺布尔的故事依然能对今人产生启发,世人能够从沉重的历史和无数的见证中看到,信-望-爱的力量终会战胜此世的一切强权,无论那是尼禄的强权,抑或斯大林的强权。
顺带一提,作者的某些宗教和政治观点可能略显偏颇,比如书的后半部分带有鲜明的冷战色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者不必完全赞同他的观点(我作为译者也不完全信服)。至于本书的译文,由于作者的新教背景,我采用的译名以中文宗教类书籍的通行译名为准,与东正教有关的文字所占篇幅不大,故同样采用通行译名,而在涉及天主教的部分则遵从公教标准。倘若译文中存在错误,望读者不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