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教教理 1667-1690
天主教教理
卷二基督奥迹的庆典
第二部分
第四章其他礼仪庆典
第一条
圣仪
1667. 「慈母圣教会设立了一些圣仪,这是模仿圣事而设立的一些神圣标记,用以表示因教会的代祷而获得的某些效果,尤其是属灵的效果。借着圣仪,使人准备接受圣事的主要效果,并圣化人生的各种境遇」。
圣仪的特质
1668. 圣仪是由教会所建立的,为圣化教会的某些职务、生命中某些情况、基督徒生活的不同境遇、及有益于人类使用的物品。圣仪根据主教的牧民决策,也可用以响应某一时代或某一地区基督徒的文化、历史和其他需要。圣仪常包含祈祷,并时常伴以一种指定的标记,例如覆手、划十字圣号、洒圣水(使人纪念圣洗圣事)等。
1669. 圣仪属于来自圣洗的司祭职:所有已受洗的人,都蒙召成为一个「福源」(blessing),可施以祝福。因此,信友也可以主持某些祝福;但一项祝福越涉及教会和圣事生活,就越应保留给圣职人员 (主教、司铎或执事)来主持。
1670. 圣仪不像圣事一般赋予圣神的恩宠,但透过教会的祈祷,让人准备接受恩宠且与之合作。「信友尽心准备,靠着由基督受难、死亡、复活的逾越奥迹所涌出的恩宠,圣化各种生活情况,而所有圣事与圣仪的效能,也都是由这逾越奥迹而来。于是,一切事物的正当用途,无一不能导向圣化人类、光荣天主的目的」。
1671.在各种圣仪中,以祝福祝福(人、食物、对象、地方)为首。每项祝福都是人对天主的赞颂并求祂赐恩的祈祷。基督徒在基督内蒙天主父降福,赐「以各种属神的福分」(弗 1:3)。因此,教会在祝福时,都呼求耶稣之名、并习惯划基督的十字圣号。
1672. 某些祝福有其持久性:因为它们把一些人奉献奉献于天主,或保留一些对象和地方,专供礼仪的用途。对人的祝福(但切勿与圣秩圣事混淆)有: (男、女)隐修院院长的祝福、贞女的奉献、会士的发愿、以及为某些教会职务(读经员、辅祭员、传道员等)的祝福。物品的祝福有:圣堂或祭台的奉献或祝福,圣油、圣爵、祭衣、钟等的祝福。
1673. 当教会公开以权威,因耶稣基督之名,祈求保护某人或某对象,对抗并脱离魔鬼 (邪恶)的控制,这称为驱魔驱魔。耶稣曾经驱魔,而教会从祂那里获得驱魔的权柄和任务。简单的驱魔礼施行于圣洗圣事的庆典中。隆重的驱魔礼(即所谓的「大驱魔礼」)只能由获得主教许可的司铎举行。在进行大驱魔礼时,必须明智谨慎,严守教会所订的规则。驱魔的目的是藉耶稣交托给教会的神权,驱走邪魔,解放人免受魔鬼的控制。然而,这绝对不同于患病,尤其是精神方面的。若是患病,就需要接受医学方面的治疗。因此,在行驱魔礼前,必须辨认有关情况确定有魔鬼的临在,而非疾病。
民间的热心敬礼
1674. 除了圣事性礼仪和圣仪外,教理讲授的内容还应考虑到信友间的各式热心善功及民间敬礼。基督徒历来都以不同方式的热心敬礼来表达他们的宗教感情。这些热心敬礼环绕着教会的圣事生活,包括尊敬圣髑、拜访圣堂、朝圣、各式敬礼游行、拜苦路、宗教舞蹈、念玫瑰经、佩带圣牌等。
1675. 这些热心行为延续教会的礼仪生活,却非予以取代:「安排这些热心善功时,应该顾及礼仪季节,与礼仪配合,在某种程度上由礼仪延伸而来,并引导民众走向礼仪,因礼仪本身远比这些热心善功更为尊高」
1676. 为保存和支持民间的热心敬礼,需要牧民上的辨别,必要时,还得净化,并纠正这些热心敬礼背后的宗教感情,使能增进对基督奥迹的认识。这些民间热心敬礼的举行,须受主教的监督和批准,并遵守教会的一般准则.
本质上,民间热心敬礼包含丰富的价值。它以基督徒的智慧,回答有关生命(存在)的重大问题。天主教徒的信仰智慧,能把(存在的)问题综合起来:以创新的方式综合了神性与人性、基督与玛利亚、灵魂与肉身、共融与制度、个人与团体、信仰与国家、理智与感情。这智慧基于基督徒的人文主义,彻底肯定每个人都有天主子女的尊严,建立基本的友爱团契,教导人接触自然的化工,同时也了解人为的事功,并且让人即使遇上艰难的时刻,仍有理由在喜乐和愉快中生活。对民众来说,这智慧也是一种辨别的原则,一种传扬福音的精神,使他们自然察觉到:何时教会是以服务福音为首;何时此福音被其他利益所窒息,并失去其内涵。
撮要
1677.圣仪是教会所建立的神圣标记,其目的是使人准备接受圣事的效果,并圣化生命中不同的境况。
1678. 祝福在圣仪中占了重要的地位。祝福包括人为了天主的工程和恩赐而赞颂祂,同时也包含教会的代祷,使人能够按照福音的精神,善用天主的恩赐。
1679. 除礼仪外,基督徒生活也由植根于不同文化的各式热心敬礼所滋养。教会在信德的光照下谨慎地阐明这些「热心敬礼」:凡能表达传扬福音精神、人类智慧、充实基督徒生活的,教会都予以鼓励。
第二条
基督徒的丧礼
1680. 一切圣事,尤其基督徒入门圣事,是以天主子女的最后逾越为目标。此最后的逾越,通过死亡,引领人进入天国的生命。如此,满全了人在信德与希望里所宣认的:「我期待死人的复活,及来世的生命」。
一、基督徒的最后逾越
1681. 基督死而复活的逾越奥迹,启示了基督徒死亡的意义。因此,我们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基督身上。那在基督耶稣内去世的基督徒是「出离肉身,与主同在。」(格后 5:8)
1682. 对基督徒来说,死亡那天虽结束了圣事生活,却带来另一个新的开始。他完成了受洗时开始的新生命;决定性地「相似」那藉圣神的傅油而获赐的「圣子的肖象」;并能分享那曾在感恩祭中预尝过的天国筵席,纵使他还需最终的净化,才能穿上结婚礼服。
1683. 在尘世的朝圣旅程中,教会好比母亲那般,透过圣事,怀抱着基督徒,也陪伴他走到人生路途的终点,把他交托在「天父的手里」。教会在基督内向天父献上祂宠爱的子女,且怀着希望,在地里播下那将光荣复活的肉身的种子。这奉献藉感恩祭予以充分地庆祝。在弥撒前、后所举行的祝祷礼,都是圣仪。
1684. 基督徒的丧礼既不授予亡者圣事,也不授予圣仪,因为亡者已「跨越」圣事救恩计划之外。但它是教会的礼仪庆典。教会在此的职务,是为了藉丧礼表达与亡者亡者之间有效的共融,也是为了使参加丧礼的会众团体团体参与此共融,并向会众宣告永远的生命。
1685.不同的丧礼仪式表达出基督徒死亡的逾越特色逾越特色,并且适应各地区的情况和传统,甚至包括礼仪服饰的颜色。
1686. 罗马礼的殡葬礼殡葬礼殡葬礼,为适应丧礼过程中的三个不同地方(家里、圣堂、墓地),并按照家庭、本地习俗、文化和民间的热心敬礼在丧礼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三种类型。
下述过程为所有礼仪传统所共有,它包括四个主要的部分:
1687. 向团体致候。礼仪由信德的致候开始。主礼以「安慰」的言词 (依照新约的意思:圣神的力量在希望中)来接待亡者的亲友。在此聚集祈祷的团体也期待聆听「永生之言」。面对团体中一个肢体的去世(或逝世周年纪念,或逝世后第七天或第四十天),应使我们超越「现世」的观点,引导信友确信复活的基督。
1688. 圣道礼仪。在举行丧礼时,应加倍用心准备圣道礼仪,尤其会众当中可能有些是很少参与礼仪的信友,或是亡者的非基督徒朋友。讲道时,尤其要避免使用「对亡者歌功颂德的悼词」,但要在复活基督的光照下,阐明基督徒死亡的奥迹。
1689. 感恩圣祭。丧礼如在圣堂举行,感恩祭是基督徒去世逾越事实的核心。教会表达她与亡者有效的共融:在圣神内,向天父呈上基督死而复活的祭献;教会祈求她的子女得到罪过及其后果的净化,并蒙接纳参与天国的筵席,分享逾越的圆满 (福乐)。借着如此举行的感恩祭,信友团体──尤其是亡者的家人──学习在与「主内安息」那一位的共融中生活。此共融的生活是借着领受基督圣体(亡者亦是基督的活肢体),并借着为他祈祷,也与他一起祈祷。
1690. 告别礼是教会最后一次把亡者交托于天主。这是「在埋葬亡者前,基督徒团体对其成员作最后的告别」。在拜占廷礼的传统中,表达方式是于告别时向亡者吻别:
圣西默盎•得撒洛尼,《论殡葬礼》:借着这最后的致敬,「我们为他的去世和分离、也因与他的共融和重聚而咏唱。事实上,死亡决不能把我们彼此分离,因为我们众人都要走完同一的道路,将在同一个地方重逢。我们将不再分离,因为我们为基督而活,现今又在基督内结合为一,走向祂,与祂相遇……我们将在基督内团聚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