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德兰爱心书屋  
 
小德兰爱心书屋
 
史怀哲传列表
·译序
·一、故乡与出生
·二、中学时代
·三、大学生活
·四、两条路
·五、非洲行
·六、建筑医院
·七、黑人的病与生活
·八、第一次欧战
·九、再到非洲去
·十、第三次非洲之行
·十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史怀泽
「我的民因无知识而灭亡。你弃掉知识,我也必弃掉你,使你不再给我作祭司。」
十、第三次非洲之行
十、第三次非洲之行
浏览次数:2806 更新时间:2010-3-22
 
 
 

在欧洲

不必再牵挂着医院的事,以一身轻快的心情回老家,这是使人高兴的事,不过想到交亲已弃养,他就不免黯然神伤。父亲是两年前的5月间,正当史怀泽在为老院址的修建而忙着的时候谢世的。因此,他们怀念的根斯巴赫的牧师公馆,已经有继任的牧师住进去,他不能再回去了。

他回到夫人与孩子所居住的凯尼斯福特,可是他依然不能安静下来。因为他还没有喘过一口气,来自非洲兰巴伦的报告也到了,告诉他赤痢与饥荒又严重起来,每天有三百个病患待理,医师与护士都感人手不足,不知如何是好。

    最糟的是原有的资金,为了盖新院址,差不多已用光了。史怀泽当务之急是及时筹款,准备所需的医疗人员与药品。他无法休养,马上展开活动——旅行演奏、演讲。从秋到第二年春,他跑遍了瑞典、丹麦,继而荷兰、英国,从夏到秋,走遍德国每个大城,过了年以后,又有瑞士之旅。

    在旅途上,他还勤于执笔。在第一次往非洲之前就已开始的保罗研究,这次无论如何非完成不可。

    他的演奏会与演讲会,到处轰动,门票收入与捐款,每次都比预料中还多。这还不算,“史怀泽之友俱乐部”如雨后春笋,在各地成立。不用说都是为帮助史怀泽而成立的各地热心人士的社团。

    史怀泽的名声传遍了欧洲每个角落,已是无人不识。歌德出生之地法兰克福市,把著名的“歌德奖”颁给他,也有助于他的为人、事业之传播。

    也是这个时候,在瑞士,经常有如下的文字出现在报纸上的讣闻里:

   ——谨遵故人遗志,敬请将所惠奠仪,一律改捐史怀泽博士在非洲兰巴伦的医院。

    为了这么多识与不识的朋友们的好意,史怀泽拼出了一切力量。只要有人来邀请演奏或讲演,不管多么忙。他都抽出时间出席。尤其管风琴,因为每一架都有它独具的特色,因此必须早去,把音色调整好。他深恐演奏不能有预期的完美。调整毕,如果还有些时间,他就吩咐好别人到时叫醒他,就在椅子上贪婪地睡眠片刻,减轻过度的疲倦。

    会毕,正待回家之际,常常又有不少人等着他,问他种种事,请求他给几句建议。有一次,有一个母亲来请求他:女儿快死了,希望史博士去见她一面,给她最后一个安慰。人们似乎都不大明白,史怀泽每日都在困苦奔忙、拼命奋斗,累得随时随地都可能倒下去。他这是为了什么呢?

    去呢?还是不去?他拿不定主意。最后,他的侧隐之情战胜了一切。他奋起最后的力气,跟这位可怜的母亲前往。在汽车里,他累得几乎失神,可是一旦进了房内,看到那个面临死亡而恐惧的女孩憔悴的面容,他就忘了一切疲惫,谆谆告诫她神的爱,给了她内心的平和。

    经过这一番努力奋斗,医院的资金又充裕起来了。然而战败后的祖国德意志,百废待兴,人们都在过着贫困艰难的生活,他实在不忍心花祖国捐来的钱,便把这一部分,捐给德国的慈善机构。

    医师与护士都聘足,遣到非洲去了,医院的基础也稳固,如今史怀泽已年逾半百,实在没有再忙着赶回非洲丛林的必要。保罗的研究也还没有完成。然而,他好像感到非洲才是他的故乡吧。他开始惦念着在丛林里与病魔挣扎的黑人们。

    192912月,他又购备了大批药品与医疗器材,携带妻子与一位女医师、一位女性助理,第三次来到非洲。多年以来的心愿、研究保罗的结果已命名为《使徒保罗的神秘主义》,在船上继续执笔,终于在抵罗培斯湾的前夕全文脱稿。自序则是在上溯欧格威河轮上写成的。

 

黑人欧恩波

    当河轮于第二天晚上来到恩古米的传教所时,刚好碰上了已认识多年的黑人欧恩波。这黑人是因圣诞节而来到这里的。

    “医生,您又来了,欢迎!

    欧恩波由衷地欢迎他。能跟这黑人聊聊,也算是这一趟非洲之行的可喜事情之一。欧恩波就是史怀泽第一次到兰巴伦时,在那儿的教会学校教书的黑人教师。

    欧恩波的原意是“唱歌”,史怀泽不久就明白了这个美丽的名字,实在是很适合他的,因而忘了人种的差别,披沥胸襟与他订交。他聪明、亲切,而且还非常谦恭。他的妻子也很可爱,勤快异常,三个小孩都有良好的家教,很高尚。

    不过史怀泽对他感到亲密的友谊,是欧恩波开始为史怀泽作礼拜时充当讲道的传译以后。为了这件工作,每个礼拜六傍晚时分,他都来到史家,两人一起准备明天的讲词。史怀泽一句一句地说,他就试着一句一句地译,看看能不能用土语转述出来。遇到无法用土语讲的比喻,或者无法让土人们了解的话,两人就一块商量如何改变另一种方式来表达。例如圣经里常出现葡萄、无花果、麦田等,因为土人们从未看到这一类东西,所以无法了解。

    给土人们讲道,真不是件简单的事。他们对摩西啦,耶路撒冷的神殿啦,诺亚的方舟啦,都一无所知。对比较艰深难懂的话,根本就没法理解,有时一只罕见的鸟飞来了,或者卖东西的小商贩来了,注意力马上就给吸引过去。说教的人必须运用土人们易懂的话,与他们能感到亲切的比喻来抓住他们,把耶稣的爱心传达给他们才好。有身为黑人的欧恩波相助,这对史怀泽实在是非常大的帮助。

    开始讲道以前,由这位世界第一流的音乐家亲自弹奏小型风琴,有时也由黑人教师们合唱。然后,史怀泽才一句一句地讲,他身旁的两个传译便一句一句地转述——其中之一就是欧恩波——操的是嘉洛亚语与保安语。有了这两种语言,土人们便多半能听懂。用这样的方式,加上史怀泽的单纯而具体的话语,效果非常良好,对土人们的影响也就渐渐显露出来。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传教当局因为经费来源枯竭,不得不将受雇人员的薪金大幅度削减。欧恩波原本就因为待遇菲薄,维持不了家计的,这么一来更没法过下去了,便辞了教职,回到在远处有湖畔的故乡去了。他准备从事原始林的拓垦,以养活一家人。

    原来,与欧恩波一起从宗教学校高级部毕业出来的黑人们,都为了赚钱而拒绝就任教职,只有他一个人甘于低微待遇,留下来从事下一代同胞的教育。也因此,史怀泽他们对他的期许也就来得格外大。可是连这样的一个人,竟然也不得不扔下教育工作,失望地离去了。当然,这事罪在战争,史怀泽不想责怪他,可是不免为此深深地感到失望与悲哀也是事实。

    战后,当史怀泽于1924年再次来到非洲时,他也曾和欧恩波在海岸地方邂逅。那时,欧恩波从事的是与乡人们一起撑木筏顺欧格威河而下,再出售给河口的荷兰木材商的生意。

    “欧恩波,你也干起木材的生意了,赚到钱了吧?

    “赚钱是谈不上,还可以凑合凑合就是啦。,’

    欧恩波原本就是沉默寡言的人,他不愿多谈,而史怀泽也觉得既然成了个木材贩子,也就兴趣缺乏了。结果。两人匆匆地就分手了。

    其后,从偶尔听到的传闻中,渐渐地明白过来欧恩波并不是普通的木材商。

    欧恩波回到故乡的部落以后,与村人们合作,从事开拓丛林的工作,以便辟成种香蕉、树薯等的农场。开辟原始林是如何艰难,前文里已叙述过。也是因为如此,土人们向来都只愿开垦那么一小块,只要不致饿死,就不愿干下去。而欧恩波千方百计地领导他们,鼓励他们,砍伐丛林,清理藤蔓,终究完成了这艰巨的工作。

    战争快结束的时候,欧恩波的部落不但已无虞粮食的匮乏,还能给来到该地的伐木工人提供充足的香蕉与树薯。村人们个个都懂得了勤快的好处,不再懒惰,生计自然也获得改善。

    生活稳定以后,他独力为自己的村子设了一所小学。孩童们一面上学校念书,一面也可在课余之暇到农场去帮佣,可赚到自己所需的粮食与买书的钱。农场规模越来越大,后来还种咖啡与可可。

    他不但是孩童们的老师,同时也是村民们的教育者。礼拜天还召集村民们做礼拜,给他们讲道。最后还领导村民们建筑了围绕着一片空旷地,用木材、铁皮顶的牢靠安全的村落,以取代一向在树丛中的半腐小竹屋。他们这所湖畔的部落,让人一眼就可以看出与别的村落迥然有异。

    然后,他这才鼓励村人们从事木材生意。从砍伐到交货、货款的分配等,都靠他的领导而做到正确、有组织而且公正合理,简直就与前者土人们的惯常作风大不相同。土人们的不可信靠,一直都使白人烦恼,而惟独对于欧恩波,每个白人都能信任了。总之一句话,这人从事比兰巴伦时期的教育工作,更广泛更深入的教育活动,而且成绩辉煌,令人刮目。

    只因史怀泽听到有关欧恩波的这一类话,所以上次见面时,那么匆匆地分手,如今想来真是追悔莫及,一直耿耿于怀,希望有机会细谈。

    这一次,两人终于又见面了。在船只卸货的当儿,老医生就与这个欧恩波一块坐在山丘上长谈起来。欧恩波从自己小时候的情形说起,谈到村落的重建,以及整个欧格威河地方的全部土人们的痛苦。能看到史怀泽第三次来非洲,在他无疑也是件值得兴奋的事吧。

    月光静静地投在他们身上,河面上波光粼粼。

    “喏,拉绳子呵!

    “下一个,是十字哇!

    土人们那漾着一抹哀调的嗓音,远远地从船上传过来。听来,与16年前史怀泽初来时一般无二。史怀泽感慨万千起来了。他觉得这个地方出了像欧恩波这样的人物,哪怕只有一个,多年来的辛勤奋斗,已经可算是有代价了。他确实地感觉到,这些无知与不幸的黑人们,开始渐渐觉醒了.

  

 自传《我的生活和思想》

    自从史怀泽第三次来非以后,医院不停地发展。当然也不是没有困难,不过不至于再陷入危机了。老博士手下,经常有两三个年轻医师、白人护士,助手与黑人助手也都各有十名左右,还有数名工匠。接着的两年间,陆续盖好精神病舍、麻风病舍、重症病舍、结核病舍、产房等,成了个随时可容纳三百个病人与陪伴人的大型医院。

    周围的森林也逐步开拓,除了椰子与香蕉之外,在于季还可以种些蔬菜、番茄之类。

    建筑物的基础也由木桩改为水泥,各种设备都有了改进.

    史怀泽终于有了些公余的闲暇了。白天,他照常为医院而忙,不过到了夜里,多半能静下来从事著作。他一方面继续写《文明的哲学》,另一方面开始写一部自传《我的生活和思想》。

    他感到年轻时代的愿望达成了,也觉得刻苦奋斗的这大半辈子,已经得到了收获。想来,他必是向那些素来给予他鼓励与支援的许多朋友们致谢,一方面也是为鼓励后起的年轻人为爱而献身,所以才想到必须把自己的生平与思想报告出来吧。

    这一部自传,史怀泽用率直而刚健有力的文字写下来,成了一部动人心弦的传记文学杰作,出版以来,不知已被译成多少种文字。读者们如果未读,应该找来看看,它不但是对一个年轻人最好的励志书,并且也是令人激动的名著。

    史怀泽在这部自传的末尾,写了如下的话:

    “准其相信真理与精神的力量,所以我确信人类的未来是光明的。在我的一生里,也有过辛劳、匮乏、悲哀,累累相积,如果我的神经再弱一点,可能我已遭到挫折了。长年之间忍受疲劳与责任的重荷压在肩头上,那是一件好痛苦的事。我几乎没有多余的时间留给自己,以及我的妻子与孩子们。

    然而,我倒有无上的幸福——我能为爱而奉献。我的事业成功了。我受到太多的爱,与太多的仁慈。也有不少人忠诚地助我,把我的事业当做自己的事业。我具有足可支持紧迫工作的健康,也有永远保持冷静的气质,还不乏用沉着与熟虑来办事的精力。并且,未了,我还能以感谢来接受我命中被赋予的一切,这也是我的幸福。

    在这很多人正遭受不自由的时代里,我被允许以一个自由人来活动;还有,我在从事物质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依然能在精神的领域里活动——每念及此,我便禁不住深深地感动。

    我的环境,在许多方面满足了我在事业上所必须的条件。对于这样的幸运,我必尽我能力来报答。

    193137日于兰巴伦”

   

歌德奖

    1932322日,适逢歌德逝世一百年祭,曾将歌德奖颁给史怀泽博士的法兰克福市,特邀他去做一场纪念演讲。

    关于歌德奖颁给史怀泽的情形,前文里已提过,这里略做补充如下:

    1928年,史怀泽从第二次非洲之行回来休假,刚好此奖决定颁给他,这个奖,不用说是为了纪念一代诗圣歌德而设立的,授给在生活及著作方面,与歌德有密切关系的作家或思想家,于1926年创设,奖金为两万马克。

    828日,在法兰克福市举行颁奖典礼。市长称赞了史博士的人格之后,史怀泽上台致词,谈到他与这位伟大诗人的关系。

    “这里,我想向诸位报告我是如何接近歌德,并因他而体验到怎样的事。

    我第一次关心歌德,是还在研究哲学的大学生时代。那时,我觉得奇异的是为什么歌德不愿意参加康德、费希特德、黑格尔等人的思辨哲学,而冷眼旁观着这些人,自己却去研究斯多噶派哲学与斯宾诺莎哲学。不久我发现哲学有两个流派。其一是独创的,是为了把人类与宇宙结在一块,而对自然与世界加压力,把屈服于思考力的世界,连结在人类上面。另一个是原始的,承认世界与自然的本来面目,让人类顺乎世界与自然,从中求得精神的胜利。前者属于思辨哲学,自然哲学则属后者。

    尽管当时许多人都热衷于思辨哲学,但歌德毫不受眩惑,坚持自然哲学的领域,发展他肯定世界与人生的思考。

    也是那一段期间,我在另一方面也认识了歌德——我读到《1777年冬的哈尔兹之旅》,知道忙碌的歌德,为救一位需要精神上帮助的青年,而牺牲了自己的工作,在雨中做了一段长程的旅行。从此以后,每逢为了帮助的人需要帮助而不得不牺牲自己的工作时,我就告诉我自己:这就是你的哈尔兹之旅哩。

    我还一连地与歌德相逢。当我留心他的活动方式时,我理解到,歌德是用他的人格,来统一他精神方面的工作与实践方面的工作。他在实践的工作与精神的形成这两者的平行中,实现他人格的统一。因此,我在当牧师时,每逢为这项职业上的琐务夺去了研究的时间而担忧时,我就想起歌德,用来安慰自己。

    其后,我还有另一项与歌德相近的地方,那是我到非洲去行医的时候。我在丛林里,与歌德交谈。在兰巴伦,我不但是个医生,还得兼充建筑师、农场拓荒者。常常为那些懒惰的黑人,感到绝望。这样的时候,我就想起歌德为了写浮士德的最后部分,渴望能与海争地,在那里盖一所住居,自耕自食,于是我的心就奇异地得到宁静。

     我还要说,歌德的伟大,在于他不管何时何地,都不忘正义的考虑。当今有一个理论渐渐开始通用,即:为了实现新的事,牺牲少数人也无妨。这真是一件可悲的事。

    就如上面所述,我是透过个人的体验,接近歌德,并且成为他的亲近者。

    未了,我认为我们应当从歌德的精神,学习如下各点:

    第一、  我们必须与现代以物质为中心的境遇搏斗,保持精神性。

    第二、  我们不要只关心外面的世界,还须发现出内面化的途径。

    第三、  我们必须与我们自己及其他一切战斗,不为什么,只因现代是失去了人性的时代。我们必须透过这样的战斗,再次恢复18世纪伟大人性的理想,把这理想移到现代思想之中,使它实现。”

    史怀泽在这一场演讲里,指摘出人性乖离的事实,强调应当学习歌德的精神,借以恢复人性。

 

史怀泽之家

  史怀泽接到了法兰克福市邀请为歌德逝世百年祭做一场纪念演讲,欣然应允,并借此机会回国一趟,于元月初离开兰巴伦。前此,夫人因健康情形欠佳,已先行返国去了。

    故乡根斯巴赫,早巳盖了一座纪念馆,称为“史怀泽之家”,是用歌德奖的奖金盖起来的。有关事业方面的联络处,则安置在史特拉斯堡,另把这座史怀泽之家充做返国时的休养之地,从世界各国来的访客,也可以在这里住宿。

    这是一幢极其朴素的建筑,以实用为主设计的。屋内几乎没有装饰,墙上贴满史怀泽所弹奏过的各地的古老管风琴及兰巴伦地方风景等照片,此外就是一只欧格威河河轮的模型——是土人用木头与竹子造的。

    房子临街而盖,这也是史怀泽的愿望。因为史怀泽需要一个临窗的书斋,工作当中,偶尔停下手来看看街路上的车马行人,是他的一项乐趣。如果是从小就认识的乡人,他也会起身来到窗边闲聊几句。有时,也会给孩童们谈谈非洲土人的趣事。

    史怀泽早已名满天下,差不多是妇孺皆晓,因此每次他回国的消息传开以后,必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访客来访。有著名的音乐家、大学教授、文学家,也有年轻的大学生,有时也会有烦恼的母亲,同时自告奋勇表示愿意到非洲去帮他忙的女孩子也不请自来。

    对于这些访客,史怀泽从不分彼此,一律欣然接待,尽可能地交谈,有时也留客人便餐,或一起到外头散步。偶尔也会带着来客,到村子里的教堂去弹奏一阕风琴曲。这架风琴是史怀泽亲自设计,向教堂捐赠的,它音色柔和美妙,的确不同凡响。他希望这架风琴成为所有教会风琴的模范。

    尽管客人不少,但他绝不偷懒。客人们也懂得不宜太打扰他的工作。博士最大的心愿,就是完成他那部毕生巨著,也是他心目中遗留给整个人类的遗言一一《文明的哲学》。

    然而,这件工作却是越做越困难。为了印证并检讨自己的思想,他必须涉猎过去人类所拥有过的一切伟大思想。于是他深入考察、研究中国、印度的思想,为此花费了好长一段岁月。这种研究成果的一部分,以后还结集成《印度思想家的世界观》一书,于1935年出版问世。

    他每晚都读书、思索、执笔,到深夜一点方休。接着,他会取来秘书打好字的信,给来自世界各地的函件回信——每夜限20封,过目一遍,并加笔两三行,签下名字。这就是史怀泽每天的最后一件例行工作。

    前面已提过他第二次前往非洲,四大袋信件在海关受到怀疑的经过。来自世界各地的信件,数量庞大,——回信,真是一件不得了的事。可是他知道那是诚心诚意鼓励他的,不然就是真心把自己的烦恼告诉他的,他又怎能不一一用心回信呢?

    这事弄好了,叫秘书先睡,然后自己还要到邮筒投寄。他满怀着对一天工作已毕的满意的谢忱,在人们早已人眠的阅无声息的街道上,踽踽而行。

 

上一篇:九、再到非洲去
下一篇:十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史怀泽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本站简介 | 站长申明 | 投稿信箱 | 德兰圣乐 | 有声书馆 | 每日祈祷
愿天主祝福你,保护你;愿天主的慈颜光照你,仁慈待你;愿天主转面垂顾你,赐你平安!小德兰
开站时间:2006-12-24
您永远是第(1)位蒙受祝福者
站长:小德兰 Email:dadelanxiaodel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