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德兰爱心书屋  
 
小德兰爱心书屋
 
史怀哲传列表
·译序
·一、故乡与出生
·二、中学时代
·三、大学生活
·四、两条路
·五、非洲行
·六、建筑医院
·七、黑人的病与生活
·八、第一次欧战
·九、再到非洲去
·十、第三次非洲之行
·十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与史怀泽
「我的民因无知识而灭亡。你弃掉知识,我也必弃掉你,使你不再给我作祭司。」
一、故乡与出生
一、故乡与出生
浏览次数:3451 更新时间:2010-3-22
 
 
 

之地阿尔

1875,在阿尔萨斯地方是葡萄大丰收的一年,据云这一年,此地人们所引为骄傲的上好葡萄酒,出产得非常多。

本书的主人翁阿尔虞我诈伯特·史怀泽博士,就是在这一年的元月14日,诞生于阿尔萨斯的一个小镇凯撒堡的牧师公馆。这是个瘦棱棱的枯黄色婴儿,能不能养活,颇令双亲担心。然而史怀泽却活过了近一个世纪之久,直到年届九旬,犹能在热带非洲的欧格威河畔,  为那些原住民从事种种活动,几不知老之将至。

少年时期的史怀泽,颇得意于出生在葡萄大丰收之年,常常以此夸耀侪辈。然而,如今阿尔萨斯的人们由于这是史怀泽出生的年份,而诚心祝福这公元1875年。

    那么阿尔萨斯又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呢?莱茵河发源于聚集阿尔卑斯群峰之水的波登湖,它开始是向西流,到了瑞士国界上的巴塞尔市就拐个大弯,往北流去。起初是在深谷里蜿蜒而下,继而出到宽阔的平原。就在这平原的人口附近,有个相当大的城市叫史特拉斯堡。再往下游不远处,有个大支流易尔(艾尔)河汇合进来。

    从巴塞尔到这附近的莱茵河左岸一带,就是阿尔萨斯一一德语称为艾尔萨斯,意思是:艾尔河流经之地。

    西边以窝奇连山为界,虽然山峦起伏,但河边沃野相连,散布着美丽的市镇村落,物产丰富,人们在这美丽的大自然里过着富庶的生活。这里的人们引为骄傲的是:“别的地方有的,阿尔萨斯也必有,而且多出三倍。”有如下的古老歌谣为证:

    一座山峰三座城,

    一所坟场堂,

    一道山谷三个镇

    三暖

    阿尔样样多……

    但是,阿尔萨斯的悲剧,是因为它地处德、法两大民族势力冲突的地方而造成的。自古以来,这里是德国人定居之地,可是在著名的路易十四时,改隶法国。谁知普法一役(1871),法国战败,被德国收了回去,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又一次落人法国手中。第二次大战的枪声一响,希特勒迅速占领此地,再次收归德属,末了德国一败涂地,又告易帜,归法国所有。

    法国一位著名作家都德(18401897)有一篇非常有名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描写的就是普法战争后,阿尔萨斯被德国人抢回,此地的法国人失去母国语言的悲哀。那种爱国的情操,动人心弦,是篇不朽的名著。德国人也好,法国人也好,都同样是人,为什么大家不能和平相处,互助合作呢?由于政治上的争执,你抢我夺,反复着攻伐杀戮的悲剧,不仅无聊,抑且是一项罪过。人们为什么不能把他们的智慧与努力,用在别的地方呢?

    史怀泽是德国人,他出生、成长的时代,阿尔萨斯正属于德国,然而是德是法,他并不十分在意。从少年时代起,他就受到德、法双方优良文化的熏陶,吸收她们的精髓,成为一个有良知的欧洲人。其后,他既不是为德国,也非为法国,而是为人类贡献其一生,努力不懈。这样的人诞生于这样的悲剧之地,实在不是偶然的。

  

    根斯巴赫

    史怀泽诞生之地凯撒堡,人口约三千人,父亲是新教的副牧师。史怀泽出生后约半年,父亲荣升为附近小镇根斯巴赫的牧师。因此,史怀泽博士对凯撒堡毫无记忆,这里只是他的诞生地,不能称为故乡。

    搬到被山丘与葡萄园包围住的根斯巴赫以后,这位蠃弱的小婴儿拜小镇的清新空气与邻居母牛的奶水之赐,居然健康起来了。

    接着他有了三个妹妹——其中之一早夭——与一个弟弟。阿尔伯特就跟这几个弟妹们,在故乡根斯巴赫度过幸福安乐的少年时代。

    这个小镇根斯巴赫,至今犹留存着博士用他于1928年获得的歌德奖奖金所盖起来的“史怀泽之家”。史氏生前,这里就住着他的一位秘书,成为在非洲的史博士与散居世界各地的朋友及崇拜者的联络中心。而博士回到欧洲时,也都把这里充做歇脚站。

    在博士生前用过的一张办事桌对面墙上,张挂着博士的一句名言:

    “吾人必须共同背负起笼罩在这世界上的不幸与悲哀的重担。”这句话正是博士一生事业的写照。来自世界各地的纪念品、赠品、荣誉品,也都陈列在这里,琳琅满目,无言地叙述着博士一生的行谊与对人类的伟大贡献。

 

     天分初露

     一个人在天真的少年时代,有什么爱好,有过什么经验,不但能显示出他的为人,往往也成为决定他一生方向的因素。

    阿尔伯特从极年幼时,就把每礼拜天上教堂当作无上乐趣。这也难怪,因为他的父亲是牧师,母亲也是牧师的女儿,家中充满宗教气氛,虔诚弥笃。不过毕竟他还是个幼儿,碰到讲道太久又听不太懂时,便不免无聊起来,禁不住哈欠连天。这时,女佣就得赶快伸出手来,捂住他的小嘴。

    但是,一旦大风琴庄严地响将起来时,这位爱好音乐的少年就眉飞色舞起来了,忘我地摇头晃脑,摆起手臂来,继而会众唱起圣诗来,少年便也拉开嗓门一起唱。后来使他成为世界一流的风琴演奏家的音乐天赋,从这么幼小的时候就已经显露出来了。

    史氏在音乐方面的天赋,也许是遗传的。他父母双方都有代代相承的音乐血统。

    博士的父亲擅长钢琴,祖父辈的几个兄弟,也都是教会里的风琴手。母亲雅迪蕾则是一生献身风琴演奏与制作钩西林嘉牧师的女儿,外祖父据云每往访一地,便首先去看该地的风琴,是个热爱这种庄重乐器的人士。阿尔伯特少年时对这种风琴会那么入迷,似乎得自外祖父西林嘉牧师的遗传。

    阿尔伯特从五岁时起,就由父亲教他弹风琴,用的是外祖父遗留下来的箱型小风琴。依照乐谱来苦练,并不是他所喜欢的,他最拿手的是自由自在地以即兴方式演奏,尤其高兴照自己的意思来给圣诗或歌曲伴奏。

    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当他上了学校以后,奇异的事情就发生了。每逢音乐时间,都有一位女老师为同学们奏圣诗,可是这位女老师音乐不太在行,只能照谱勉强奏出曲子,伴奏则根本没法弹出来。阿尔伯特对这种情形非常不满意,下了课便去找老师。

    “老师为什么不好好地把伴奏也弹出来呢?

    也不等老师回答,他就径自走向风琴,一屁股坐下去就弹起伴奏来。老师大吃一惊,只有愣愣地看他弹奏的份。这个小故事显示出史博士不仅有过人的音乐天分,而且还是个当仁不让的实行家。

     八岁时,他就开始学教堂里的大风琴,虽然双脚还不能十分够到踏板。九岁时,已被允许当一名教堂的代理司琴。

他幼年时期,尚有一桩如下的经验。

一天,阿尔伯特坐在院子里的长板凳上,看着父亲在处理蜜蜂的蜂巢箱。这时,一只蜜蜂飞过来,停在少年手上。他大喜过望,大声地喊:

“爸,看哪,我的手上也来了一只小蜜蜂。。。。。。”

喊声未完,蜜蜂突地螫了他的手臂。阿尔伯特一惊,大哭起来。想来是因为父亲采蜜,蜜蜂们生气了,来服一箭之仇吧。

阿尔伯特的哭声惊动了大家,争相聚拢起来。女佣一伸手就把他抱起来,亲了他的脸。

母亲也尖着嗓门,数说起丈夫的不是来了。

“你呀,怎么可以弄蜜蜂时,让小孩待在这里!”

大人们越是吵闹,阿尔伯特就哭得越凶,因为他发现这样更能赢得人们的同情。

可是这时他忽地觉察到,手背被蜜蜂螫的地方不痛了,他想停止哭泣,却不能鸲马上就把哭声停住。

“噢,少爷,一定很痛吧。蜜蜂真可恨哪!”

听了女佣这一类话,哭声兀自又接高起来了,内心里似乎还有一抹莫名的兴奋哩。尽管如此,他感觉已经不痛了,还在装着痛的样子大哭,真太可耻了。

日后每次想起这一幕往事,他还会觉得自已真是个卑鄙的人物,为之脸红。从此以后,这位少年就发誓,不论怎样的不幸落在自已向上,都不再装模作样来引起别人的同情。

也有这样的一件事:

那是刚到村子里的小学去读书时的事情,有一天,老师讲了诺亚的故事。

这个洪水故事,阿尔伯特早就听父亲讲过,很熟悉。这一年,刚好是个多雨的年份,就像诺亚方舟的故事那样,已经下了40天的雨,但既未发生洪水,也绝不像会发生的样子。于是阿尔伯特觉得《圣经》里的记载未必可靠,便向你们的亲提出了他的疑问:

《圣经》里说,大雨连下了40,结果发生大洪水,连山都淹没了.可是我们这里也下了这么久,家里都不会进水,这是为什么呢?

从前,雨不像现在一滴一滴的下,而是倒盆子般注下来的。父亲回答。

阿尔伯特听了这说明,脑子里的怀疑一下就冰释了。

他心里想:老师既然要谈诺亚的洪水故乡,那么当然会说明从前下雨与现在不同的情形才对,可是老师只是照《圣经》里的记载讲出来罢了。

这怎么鸲呢?阿尔伯特忍不下去了,突地站起来,大声喊叫般的说:

    “老师,这还不够啊。您应该好好说明一下。”    老师吃了一惊,斥他胡说八道。可是阿尔伯特还是不肯放松,再喊了一声:

    “老师,当时的雨不是一滴滴掉下的,是倒盆子一般地注下来的。老师应该这样说明人家才会懂啊。”

    如果说,蜜蜂的故事表示出阿尔伯特少年的心思特别敏锐与易感的禀性,那么这天真的轶事便呈示他另一面的个性。可以说,他是个不肯似懂非懂,一定求得正确,同时只要相信自己没错,便坚持自己看法的个性坚强的人。

    这两种特性,随着阿尔伯特逐渐长大而趋于固定,并且这两者还相辅相成,形成这位世纪伟人的独特个性。

   

事件

    尽管如此,我们也可以说,没有比下面的这一件事更能表现出史怀泽少年时代的真面目,也更能成为形成他日后伟大襟怀的基础了。这件事,我们就姑且名之为“肉汤事件”。

    少年时的阿尔伯特,大体而言,是属于文静的一类,绝少与朋友、同学发生争执。因此,朋友与同学们都认为他是比较胆小的那一类少爷脾气的人。

    这样的他,在一天放学回家路上,竟与一个少年打架了。对方是村子里的顽童,名叫盖奥克。尼契隆,身材比阿尔伯特高大,看来是个强壮的少年。这个顽童自认为阿尔伯特只是牧师公馆的苍白少爷,断然不是他的对手。

    可是两人互相扑上,打成一团时,阿尔伯特居然是强劲有力的,不仅稳稳地接住对方的攻势,还逐渐地占了上风。围观的同学们也料不到平时那么温和的阿尔伯特,竟能让神气活现目空一切的盖奥克拿他没办法,所以口口声声地嚷着为阿尔伯特加油。

    终于阿尔伯特把对手扳倒,并压制住了他。盖奥克拼命挣扎,但因阿尔伯特像一块巨岩压住他,怎么也没法站起来。事情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的一一盖奥克不服之余,仰头对着阿尔伯特愤怒地说了这样的话:

    “我输给你,是没有办法的。如果我也像你,每周可以吃到两次有肉的汤,我才不会输给你!

    阿尔伯特一愣,把对方放开了。盖奥克一骨碌地爬起来,悻悻地瞟了他一眼。连一直都给阿尔伯特声援的少年们,也都因这句话而向他投过来冷冷的眼光了。

    一一每周吃两次有肉的汤,会是这么奢侈的事吗?对呀,大家都过着很贫穷的生活,在他们看来,我是得天独厚的牧师公馆的少爷!

    想到这里,阿尔伯特不仅再也感受不到胜利的喜悦,还悲哀起来。他离开了大家,悄然独走。他一路上吃力地想,越想越觉得原来自己以为村子里的少年们都是好朋友的,也以为他们把他当做伙伴的,其实他们只是表面上装着对他亲近,骨子里却认定他是个牧师公馆的少爷,而另眼看待的。

    从这天起,阿尔伯特再也不想吃肉汤了。看到桌上端出冒着热气的肉汤,他就不舒服起来,几乎想呕吐,同时盖奥克的话也在耳畔回响:

    一一因为每个礼拜你都有两次肉汤吃啊。

    他默默地把肉汤推开。母亲一惊,连忙问:

    “你不想吃肉汤吗?是不是哪里不舒服?

    “不。没有哪里不舒服,只是不想吃罢了。”

    阿尔伯特一直都是最喜欢肉汤的。母亲觉得奇怪,问这问那的,想问出一个究竟来。连父亲也插进来,要他说出原因。

    可是阿尔伯特就是不肯细说,只表示不想吃。最后父母亲生气了。然而,阿尔伯特能怎么说呢?连他自己都不懂是怎样一种心情啊。他所知道的,就只有一点:他与村子里的伙伴们不同,他是高人一等的,因此有肉汤吃,这是他无法忍受的事。他希望他和别的少年们完全一样。

    这以后,类似的事还是屡屡发生。

    例如这一年冬,阿尔伯特有了一件大衣,是父亲的旧大衣改成的。而村子里的少年们没有一个有这样的东西。

    阿尔伯特不知如何是好,可是村子里的裁缝师没察觉到他的心情,为他披上刚缝好的大衣并说:

    “少爷,您穿起来多合适、多漂亮啊,简直跟您爸爸一模一样哩!

    阿尔伯特几乎想哭。他千方百计找借口,避免穿它出去。可是到了礼拜天,他终于面临窘境,因为爸爸说今天天气冷,应该穿大衣去做礼拜。

    “不,我想不必。”

    “缝都缝好了。上教堂也不穿,几时穿呢?

    “可是,我想真的不必了。”

    “别这么倔啦,要你穿就穿吧。”

    “可是我不冷啊。”

    “是因为旧大衣改的,所以不想穿吗?

    “不是啊,爸。”

    “那就穿好了。”

    “可是村子里的小孩们……”

    他还没说完,爸爸的巴掌就飞过来,打在他的脸上。

    “这个倔强的小东西!”父亲吼了一声。

    但是,阿尔伯特下定的决心是坚强的,他还是没有穿它就上教堂。为了这么一件大衣,他不晓得多痛苦,他实在不愿意让爸爸生气,可是他不能改变自己的决心。

    帽子也发生过同样的事。

    也是这个时期,有一天他陪妈妈到史特拉斯堡去看一位亲戚,妈妈决定给他买一顶新帽子。史特拉斯堡是个大城,一家又一家的漂亮商店,都是根斯巴赫看不到的。母亲找了一家高档的帽子店,让女店员拿出好多顶帽子给阿尔伯特试戴,最后决定买下一种款式非常可爱的水手帽。

    然而,阿尔伯特就是不愿戴。村子里的少年们谁又有过这样的帽子呢?温柔而富忍耐心的母亲禁不住地微微提高了嗓音说:

    “你又要使性了啦?如果这顶不好,那你自己选一顶吧。”

    每一顶都是时髦的、漂亮的,他又怎能要呢?他给困住了。

    “妈妈要给您买一顶好帽子,您就选一顶吧。如果这些都不合意,那您告诉我要怎样的?

    女店员这么说。这话使阿尔伯特几乎想哭,好不容易地说:

    “我要的是村子里的同学们戴的那一种。”

    女店员怜悯地看了他一眼,这才取出成堆放在一块的可以掩住耳朵的褐色风帽。

    阿尔伯特万分喜悦地戴上它,可是母亲却觉得大出洋相,匆匆地付了钱就走出来。根据史博士的说法,母亲并没有向他发脾气。她虽然不能了解他何以不喜欢那种最新款式的漂亮帽子,不过总算明白儿子是一本正经地在为某种想法而苦恼着。

 

太人茅

    阿尔伯特是这样地烦恼、痛苦,可是村子里的少年们当然不会知道这些,常常找机会称他“少爷”,嘲弄他,他都默默地忍受。

    关于忍受,有个犹太老人茅谢,可以说就是阿尔伯特的老师。这个犹太老人住在邻村,做一些牲口生意,每次路过根斯巴赫,都赶着一头驴子。

    在欧洲,犹太人都不受欢迎。从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常有大规模的迫害犹太人的行为,在欧洲各地发生。其中最严重的一次,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发生的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

    根斯巴赫附近一带,除了这个茅谢老人以外就没有犹太人。每次老人出现在村子里,都会引起少年们的一场喧闹。他们口口声声地嚷叫着“茅谢!茅谢!”,大伙儿跟在老人后面又叫又闹。阿尔伯特也常常跟着大伙儿叫着,直到老人与驴子离开村尾而去。

    但是,那位满脸黑斑,长着络腮大胡子的茅谢老人从不生气,手执缰绳默默地走他的路。不过有时也会回过头来,无可奈何地冲着大伙儿笑笑,一脸的无奈。

    后来,当阿尔伯特偶然看到老人这种微笑时,再也没法跟着大家起哄嚷叫老人的名字了。老人对少年们无情的嘲笑,默默地忍受着,那种深切的悲哀猛烈地敲动了他的心弦。

    以后,阿尔伯特再也不参加跟踪茅谢老人的行列。还不仅这些,他从老人那儿学到在内心里忍受自己痛苦的方法,他觉得那个可怜的老人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进了中学,每次上学的路上偶尔碰到老人,他都一定亲切地跟老人打招呼表示敬意。

   

弓的故事

    使阿尔伯特少年的心痛苦的,不是可怜的朋友不幸境遇里的人而已,连动物、植物,一切有生之物的不幸。都使他易感的心体到悲哀。

    这是阿尔伯特还只有七八岁时的事。有一次他跟一个朋友布来舒,用橡皮筋制成了一把弹弓。时当春初的一个礼拜天,到处都有小鸟在树上呜叫。

    “咱们去打小鸟,到葡萄园去。”布来舒少年说。

    仁慈的阿尔伯特,从来也没想到过用这样的东西来打小鸟,可是朋友兴致勃勃的话,他又觉得不便拒绝。如果说小鸟太可怜,这位活泼的朋友一定会笑他,认为他没胆子。所以他虽然不愿意,还是从后面跟着去了。

    小鸟们那么快乐地在树枝上吱吱叫着。布来舒少年悄悄地蹲下身子摆了架势,夹好小石头瞄准,可是阿尔伯特就是不忍心打。布来舒看到他那个样子,投过来锐利的目光,示意他赶快瞄准,阿尔伯特只得不情愿地夹了小石子,拉紧了橡皮。

    就在这时,教堂的钟声响了。玲珑的钟声,在春晨的暖暖阳光里静静地荡漾开来,拖着长长的余韵播过去。

——汝不能杀生!

    《圣经》里的戒律,电光般闪过阿尔伯特的脑际。他把手上的弹弓扔下,并向小鸟大叫一声:

    “危险啊!快逃!

    布来舒少年连忙打过去,可是小鸟已经飞走了。

    布来舒少年气得什么似的,狠狠地把阿尔伯特骂了一顿。阿尔伯特离开了这个好朋友,悄然回家。他想来想去,都不以为自己救了小鸟是件错误的事。

    人能人和其他有生之物,却不能予生命。每一有生之物,都在享受着他的生命,我便去无辜的生命呢?然而,世上的人却那若无其事地欺凌物,攀折美的花。想到里,阿尔伯特的心就莫名地疼痛起。每次他看到老到屠,或者被鞭打,他都受不了。

    这些少年时代的故事,都是史怀泽博士在他的回忆录《童年的回忆》里写的。读来令人觉得教训的成分未免多些。他应该也有更天真更像一个少年的往事才对,不过我们可以发现,史博士是从小就充满着道德观念的。

 

上一篇:译序
下一篇:二、中学时代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本站简介 | 站长申明 | 投稿信箱 | 德兰圣乐 | 有声书馆 | 每日祈祷
愿天主祝福你,保护你;愿天主的慈颜光照你,仁慈待你;愿天主转面垂顾你,赐你平安!小德兰
开站时间:2006-12-24
您永远是第(1)位蒙受祝福者
站长:小德兰 Email:dadelanxiaodel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