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岁月的流逝,童年时的许多记忆都慢慢淡去了,唯有两次亲历的动物的流泪,却仍然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 第一次在孟冬。那天下午,父亲叫我牵着家里的老水牛去田埂上吃草。因为贪玩,我将牵牛的绳子搭在牛背上,就和小伙伴们做游戏去了。待我转回来时,只见老水牛陷进了泥沼,稀烂的泥巴围住了它庞大的身躯;它的脖子使劲仰着,让嘴巴和鼻子露在外面。我吓懵了,回去告诉父亲。父亲责骂了我一顿,说我不该让老水牛走到那片沼泽田里去。父亲请来村里力气较大的男子,试图将老水牛从泥沼里拖出来。可无论用什么方法,都无济于事,老水牛的身子总是出不了泥沼。黄昏时,父亲放弃了所有的努力,回家了。夜里,我听到了野外冷风的“飕飕”声,想到田里的水肯定很冷,不禁为老水牛担心起来。第二天一大早,我就独自跑去看老水牛,发现它的身子又陷进去了一些;它的头虽然还仰着,但已没有昨天那么有力了,只是吃力地吸着寒冷的空气,呼出白色的气体。猛然间,我看到了老水牛的左眼中,滚下了一滴泪珠,我的心不禁悲凉起来:老水牛是在为自己不能生存而流泪啊! 另一次在仲夏。一个黄昏,我和小伙伴们发现泥砖墙缝里有一个麻雀窝,就扛来梯子,想去捉麻雀。可我们梯子刚架好,“扑哧”一声,一只麻雀就从那个窝里飞出,落到不远处的橙树上。小明不甘心,还是爬上梯子“侦察”了一番。下来后,他说:“它会飞回去的,我们等会儿再去捉。”过了一会儿,我们轻轻地架好梯子,小明也悄悄地往上爬。到了上面,还不见动静,小明认为自己失算了,就探出头去张望。“扑哧”——那只麻雀又飞了出来。小明下了梯子,虽然很失望,但十分自信地对我说:“下次你上去,只要快速地捂住那个窝口,保管能捉到那只麻雀。”我不太相信他的话,可又忍不住那种好奇心的驱使。没过多久,我就按照小明的吩咐,去捉麻雀。果然,我快速一伸手,就捉到了那只麻雀。我很高兴,连忙将它捉到胸前来玩弄。这时,就在这时,我惊奇地发现,那只在我手心不断挣扎的麻雀,眼中渗出了一滴晶莹的泪珠。我觉得很奇怪,就朝它的窝里望了一下:妈呀!那个窝里有几个鸟蛋,有两个蛋壳里还露出了两张小小的、嗷嗷待哺的嘴巴呢! 我明白了:被我捉到的这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麻雀,三次飞回窝里去的原因,只是为了孵化“孩子”;它的那滴泪珠是为孩子们流的啊!我被感动了,马上松开手,放飞了那只勇敢的麻雀。 动物有对生命的留恋,也有敢于放弃生命的勇气。这,就是我从童年到现在,始终不能忘记那两次流泪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