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德兰爱心书屋  
 
小德兰爱心书屋
 
心灵之旅 ——走向全人的基督徒灵修列表
·前言
·引言
·本书概观
·第一章 一种基于福音之爱的灵修
·第二章 全人灵修:整合的福音之爱
·第三章 心灵的探索与生命的选择
·第四章 敞开心扉祈祷上主
·第五章 天主是我生命中的有力影响
· 第六章 性在生命与爱的事奉中
·第七章 神贫的人是有福的:贫穷中
·第八章 结论: 在路上,就是一种抵
「我的民因无知识而灭亡。你弃掉知识,我也必弃掉你,使你不再给我作祭司。」
第四章 敞开心扉祈祷上主
第四章 敞开心扉祈祷上主
浏览次数:2159 更新时间:2020-4-22
 
 

第四章

敞开心扉祈祷上主

 

“奥迹就在日常行动中。”

——黛安·康纳利所著《一切疾患都是思乡病》

(Diane M. Connelly,All Sickness Is Homesickness)

 

匝凯,攀上一棵野桑树远远地看主耶稣,这对于祈祷者来说是一种合宜的姿态(参阅路19:1-10)。匝凯受到想看耶稣的热望驱使,他取了这样的一个位置,以便能见到主的出现。在祈祷中努力寻求的我们无疑能认同他的做法。我们经常被一种类似的、与主相遇的渴望所激发,但正如匝凯,我们竭力想知道如何才能与主会晤。我们目光短浅,无法透视簇拥在我们繁忙时日中的诸多深重挂虑以及当务之急,这正如矮小的税吏无法超越人群的高度去观望一样,这把我们瞩目耶稣视线挡住了。和匝凯一样,我们需要为自己找到枝干粗壮的大树,去超越任何阻止我们看到主耶稣的障碍。

匝凯的故事抓住了全人祈祷的精神。这样的祈祷邀请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在我们的庭院中找寻天主,那里有圣言“寄居在我们中间”(若1:14)。圣言是完全贴近现实世界的,比起日后的荣福直观,圣言更多注重的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年度盛事的俗世凡尘中看到主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圣言坚持要求我们在祈祷时必须将所有的实际经验融合进来,而不是把它们挡在门外。

全人祈祷包括了仿效匝凯的创新性和自发性。寻求创新的办法来接触降生成人的圣言,这就要求我们敢于尝试,在祈祷方式上不要僵硬刻板或墨守成规。当我们对祈祷感到沮丧时,诱惑往往是彻底的放弃。全人祈祷鼓励我们去尝试新的方法,而不是在无望中放弃。如同匝凯一样,我们需要有勇气站在不同于众人的立场上,尝试不同寻常的做法。像禅修打坐一般在地上盘起两腿端坐,也许不是我们能够不断习得并练就的祈祷方式。不过,也许我们会不时地体验到许多聒噪的搅扰,而禅道静心的镇定效果可为我们铺设一条聆听主在我们内心发出细微静谧之声的唯一途径。无论处境如何,我们必须尽心投入去履行为与主相遇所需的任何事情,即使它意味着我们要去爬树!有时候,我们对祈祷的先入之见阻碍了祈祷的有效性。例如,念念不忘我们不该将强烈的负面情绪或者同性欲的对抗带到祈祷中去,是会使祈祷丧失活力的。我们也许会想在祈祷中,正如在多数日常关系当中一样,流露情绪或是情感外露都是不合宜的。或者,我们会认为祈祷总该是有棱有角的,沉静只会阻止圣神带着喜乐涌入我们的心田——这种喜乐是会使我们拍手雀跃的。看来,此类顾虑没有阻拦住匝凯。对于这名富裕的资深税吏而言,为见到一位四方巡游的传道者显得如此兴奋不已,多少都是一种失态。尽管在公众场合可能会遭遇窘迫。但是,匝凯的渴望是如此地强烈,以至于他自然而然地做到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在祈祷中,与主相遇的渴望是首要的。只有深切的渴望才能使我们努力不懈。如果我们的渴望是薄弱的,我们的努力也会是刻板且短暂的。一次,一名门徒到精神导师那里寻求祈祷方面的帮助。师父答应帮助他;他把这位热切的门徒带到浅水的河边。他们肩并肩地站在河里,师父上前把门徒的头按到水里。很快,二十秒过去了,又过了二十秒。突然,门徒猛地从水里抬起头来,惊魂未定地看着师父。然后,师父教导他的门徒说:“除非你对祈祷产生的渴望如同渴求空气一般地专一,否则你是不会成功的。”

对祈祷的渴望,本身就是来自上主的礼物。全人祈祷赞许任何能够深化这种渴望,并把我们带入与主更亲密关系中去的做法。因此,它不同任何单一的思想流派或者祈祷的方法联手。相反,它鼓励个人在不同的时候采用对自己奏效的任何方法。我们应当在祈祷中满怀希望,因为信德向我们作了保证,就像匝凯的例子一样,主也在寻求和我们建立联系。我们心灵对天主的渴望可以在与圣者的相互关系中得到满足。

我事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帮助人们祈祷。因为今天有许多男女平信徒都在寻求祈祷方面的帮助,我想提供给他们自己在工作中及避静中同耶稣会初学修生和其他会士所分享的一切。当然,根据不同的生活境遇作些改编是必要的。尽管如此,对祈祷所持的基本态度以及进行祈祷的方式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不变的。这一章也会对那些像我一样关心天主子民祈祷福祉的人们有所帮助。

 

一条经验铺成的道路

 

24岁的东京人嘉吉·佐藤(Kakichi Sato)第一次到镰仓的圆觉寺学习坐禅(静坐冥想)时,大师请他通过动作进行学习。在听了如何静坐、呼吸、凝神等基础知识的简介之后,门徒被带到一个房间开始他的禅修。在“静坐”的过程中,他得到了提高实践水平的进一步指示。类似地,圣何塞的25岁的艾尔·努尼(Al Noone)动身来到我们位于圣塔芭芭拉的耶稣会初学院,想在祈祷方面得到我的帮助。我所给出的方法主要是以经验和实践为根据的。

艾尔,就像大多数为寻求祈祷方面帮助的人们一样,已经具备了需要得到尊重和肯定的祈祷经验。因此,帮助他的第一个方法,便是请他反省个人的祈祷经历,让他从自己的经验中有所获得:以往天主是怎样与他沟通的?他发现什么方法是颇有成效的?什么方法不起作用的?接下去,我鼓励他继续经常进行祈祷。虽然祈祷的能力从根本上来说是天主赐予的一份礼物,但只有通过常常实践,才能使之成为持久的习惯。实践是很重要的,因为学习者不仅在其间进行理论性的被动学习,而且在实际经验中得到的训诲,是最有益处的。最后我鼓励艾尔留心他的日常经验,以便让他自己的想法、情感、欲望及幻想都融入祈祷当中去。个人经验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是天主在当下给予启示的区域。因此,使眼睛和耳朵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事件保持警觉,是启动祈祷的好办法。正如匝凯的做法,关注现实生活中事情的形成和发展,将有助于我们察觉主正在经过我们身边,这将把我们调谐到聆听天主救赎恩言的频道中去。

 

“你所站的地方是圣地”(出3:6)

 

梅瑟在焚烧的荆棘前与雅威天主相遇的故事(出3:1-6)强调了祈祷时重视我们经验的重要性。一天,梅瑟赶羊往旷野里去,到了天主的山曷勒布。他看见荆棘被火焚烧,但没有被烧毁。出于好奇,梅瑟走近那丛荆棘。当他靠近时,天主便由荆棘丛中叫他说:“梅瑟!梅瑟!…不可到这边来…将你脚上的鞋脱下,因为你所站的地方是圣地……我是你父亲的天主”(出3:4-5)。

我们当下的经验就是我们现在所站立的这块地方。同梅瑟一样,我们的个人经验也是圣地,因为主临于其中。它也是我们与雅威上主相遇,倾听宇宙之主召唤我们名字的地方。我们必须认真领会雅威对梅瑟所说的一切。我们不该践踏自己经验的圣地,不该把它们当作是粗砾砂石地。相反地,我们必须脱下鞋子,怀着敬畏之心照料我们经验的土壤。我们只有留心个人的经验,才能在生命的旷野中与主相遇。就像作者们在新近出版的一本关于祈祷的书中所主张的:“天主藉血肉之躯来到我们中间,以祂伟大的存有和德能触摸到了我们全部活生生的经验、我们完整的自我、我们的世界、我们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生活。”

我们寻常的生活就是与主相遇的地方。因为“其实,祂离我们每人并不远,因为我们生活、行动、存在,都在祂内”(宗17:28)。由于没有人可以离开天主不间断的护佑之爱而生存,上主之爱的贴近必定如同心跳之于我们一般。当我们以信德的眼光来审视日常生活时,每一丛荆棘都可以成为启示主临在的燃烧的荆棘。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诗人伊丽莎白•巴蕾特•布朗宁(Elizabeth Barret Browning,1806-1861)在她的叙事长诗《奥罗拉·利》.中有一段诗情画意的表达:

 

“大地被天空充溢着,

每一株寻常的荆棘都燃烧着,有上主同在;

但唯有看得见的人才会将他的鞋子脱下,

其余的人,围坐在荆棘四周,采摘着浆果。”

 

在神学语言中,布朗宁所谈论的是一切现实的圣事性,即相信光荣复活的基督统治着一切受造物,并能利用任何细微的受造物作为体现且彰显天主之爱临现的传达媒介。用耶稣会诗人杰拉德•曼雷•霍普金斯(Gerard Manley Hopkins)的话来说:“世界充满了天主的威严。它会熊熊燃烧,如同百宝箱一般光芒四射。”天主的圣言是降生成人的圣言,会披上纷繁的物质形式。

根据德日进(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1881—1955),在我们经验世界内探测无所不在的天主,并非指在奇迹般的现象里看到非凡的事物,而是以不同的方式看待我们所经验到的平凡事物。信德并不会使我们看到不同寻常的事物,而是以不同寻常的方式去看待事物。一个犹太法学博士的故事很好地表达了,我们与精神意义相遇的真谛,正是在于天主将我们安置在了具体的地上境况之中,而非安放到了天堂才得以领会到的。

 

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厌倦了生活的穷人离乡背井,渴望去到一个能够躲避所有尘世挣扎的地方。他出发开始寻找一座神奇的城市——他梦想中的天堂。在那里,一切都是完美无缺的。他走了整整一天,傍晚时分发现自己到了森林中,他决定在那里过夜。他一边啃着随身带着的干面包,一边祈祷着。就在临睡前,他把鞋子放在路的当中,朝向打算第二天早晨继续行进的方向。但他绝没有料到,在他睡着之后,一个玩恶作剧的人经过那里,把他的鞋子转了个向,指向了他原先来的方向。

第二天早晨,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他起身感谢了宇宙之主,按照鞋子所指的方向开始赶路。他又走了整整的一天,将近傍晚时分终于看到了远处的神奇之城,它不如预想中那么大。当他走得更近些,奇怪地感到这座城镇十分眼熟。他仍然往前走,看到了一条街道,与他曾经住过的街道非常相像,他敲开了那扇熟悉的门,问候了里面的家人——从此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他梦想的神奇之城里。

 

信德不会把我们移置到神奇之城,却能使我们对于本地所具有的意义加以赞赏。德日进论及神圣的意境,不会改变事物之间的任何关系,却能用发自内在的光芒使世界沐浴其中,从而引导我们意识到天主的临在。我们可以说,基督信仰的伟大奥迹不等同于表象,而是在乎天主在宇宙中的透彻性。简而言之,人不一定要在特殊的神视中认识天主,人可用信德的眼睛观看神性通过百宝似的一切受造物所透射出的光芒。

天主的临在已经与普通事物等量齐观了。当失败扼杀自信时所听到的一句肯定的话语,当配偶的死亡无情地斩断了相伴岁月时所瞥见的一道理解的目光,当痛苦家庭的长期不和似乎注定没有终结时所听到的一句具破冰效应的修好话语——都指出了圣神光照的临在。恩宠的其它运作是随处可见的,增进着我们的同情与关爱的能力:例如,在关心爱滋病人时摆脱谨防心态时所感受到的,或在抵抗对女送圣体员的性别歧视时所经验到的。这类情形对我们来说正如燃烧的荆棘,表明生活的天主的临在。

有人猜测,为什么德日进的讯息能够感动那么多的人,根本原因在于,他知道如何使宇宙再次成为一座圣殿。他对天主普遍临在于所有现实中的深厚信德,回响在他的祈祷中:“主,赏赐我得以看见,得以看见祢,赏赐我看见并感觉到祢临在于所有的事物中,正驱动着所有的事物。”这个浸润在神性中的宇宙观,自然是直接归功于他作为依纳爵·罗耀拉继承人的这一根基,依纳爵将虔敬定义为在一切事物中发现天主的枢纽。

圣经不断的印证向我们确保,上主是藉由我们平凡的日常经历,将每样与生活相关事物的意义启示了出来。亚伯拉罕、依撒格、雅各伯的天主是活人的天主,祂与我们的熟人及同事保持着关联。如果我们向生活敞开自己作为神性流露的场所,我们会在个人经验的任何方面发现,上主是以实在的尊严和价值在巩固着我们的生命。全人祈祷将我们探寻的目光导向我们的经验,以至于我们能认出复活的耶稣,并用祂心爱门徒若望的话宣告:“是主”(若21:7)。

 

在天主面前保持透明度

 

基督信仰的喜讯是:天主的临在是拯救的喜讯。索福尼亚先知号召熙雍欢呼喜悦,因为“以色列的君王——上主在你中间,你再不会遇见灾祸!”(索3:15)。天主的临在把我们从所有威胁我们的事物中拯救出来,祂不是令人惧怕或使人回避的。一则关于法国存在主义者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的故事,说到年轻的萨特曾经陷入了一个幼稚的恶作剧中,只要有人告诉他天主无所不在,他就会咒骂不已。萨特想表明的是,他相信任何有关天主的观念均会有损于人性的自由。对他而言,只有拒绝承认天主的存在,才能保全人性的自由。萨特将天主理解为消极性的和约束性的存有,与基督信仰中以祈祷去接近的仁爱天主,是大相径庭的。

在祈祷中,我们受邀本着真实面目前来。我们卸除了防卫和装扮,在上主面前尽力使自己透明起来。尽管过去的伤痛会使我们因为害怕而犹豫不决和变得脆弱不堪。即便是这样,天主仍然以鼓励的话语邀请我们靠近祂。

 

你不要害怕!因为我救赎了你,

我以你的名字召叫了你,你是我的。

当你由水中经过时,我必与你在一起;

当你渡河时,河水不得淹没你;

当你在火中走过时,你不致烙伤,火焰也烧不着你。

因为我是上主,你的天主;

以色列的圣者,你的救主;

我使埃及作你的赎价……

因为你在我眼中是宝贵的,

是贵重的,我爱慕你……

不要害怕!因为我同你在一起。

(依43:1-5)

 

圣经体现了接近我们的这位天主,祂深深地关注我们的生存困境。正如出谷纪中的上主,祂也是我们的拯救者,祂看到了我们所受的压迫,就会临到我们中间来解救我们。正如耶稣在旷野中增饼,因为我们的供养者看到我们迷失了,饥饿了,好象没有牧人的羊群。我们的困苦总是使天主的心充满怜悯。如果我们带着所有的困扰靠近天主的话,祂是会发起神圣干预的。

在祈祷中,我们必须说出心灵和脑海中的一切。如果我们静静地坐着,承受着静默,我们便会听到所有自我的细枝末节通通向我们蜂拥而来,乞求得到关注。祈祷必须从这内在的纷杂开始,因为“祈祷中充满了要求被听到的一切嘈杂声,这些嘈杂声是在我们内流淌着的大河的声响。”在祈祷中使自己保持透明,可以让主听到这内心的喧哗声。

 

开发祈祷的宝库

 

由于积极向上的人需要一座贮备丰富的宝库来维持活泼的祈祷生活,我建议他们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当然,祈祷的频率和时间长短由每个人自行决定,或许只有在经过一些试验之后才能定夺。一些人可能发现,在某些日子,他们在关灯就寝之前只能花上十分钟或几分钟祈祷;不过另有时日,他们或许更需要且更渴望用上半个小时或更长一段时间来祈祷。所采用的祈祷模式必须适合为此而专门抽出来的时间长短。比如,在等公车或等开车时,可以进行有节奏的简短热切或是诵念式的祈祷,诸如,“帮助我,主,因我正在沉沦!”而发挥想象力来默观一段圣经章节则需要不同的环境和时间长度。刻板僵化的做法会使坚持的惯常祈祷变成沉重的负担;涵纳丰富多样祈祷方式的宝库会赋予祈祷以灵活性,这灵活性使我们祥和地将祈祷整合到日常生活中去。

祈祷中的困难往往并不源自低落的愿望或是自鸣得意的心态,而是出于遇到阻力时的不知所措。有时候,处于这类心神枯竭与荒芜的阶段,除了耐心怀有希望地等待上主之外,无计可施。不过,在另有些时候,尝试选择其它方法或者祈祷时间,也许会有所帮助。要想祈祷有所成效,就要在祈祷的实践中学习,这要求我们不时地反省自己的实践经历,以及从灵修指导中偶尔获得的帮助。

当避静者的祈祷变得平淡乏味,当“避静者不为任何灵修经验打动时”,圣依纳爵非常清楚要如何给予帮助。他建议辅导神师向避静者询问他/她实践中的具体问题。领避静者是否遵循了《神操》中祈祷的全部准则?例如,如何保持静默和进行反省?有没有忠实地善用了为祈祷所匀出的那段时间?有没有按照提供的步骤为祈祷做了预备?有没有常常反省祈祷阶段的情形以作出评估?在祈祷过程中,有没有尝试过不同的主题?

避静中的祈祷自然会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祈祷;不同形式的祈祷也有各自的指导方针。依纳爵所提出的问题并不意味着能涵盖所有的祈祷模式(例如,不适用于不太规范的非正式的祈祷),但它们表达了基督徒灵修的基本原则:在一切事上,我们人必须采用一切可能的办法与天主的恩宠合作。虽然,没有恩宠的援助,我们连呼唤“阿爸,父啊!”(罗8:16)都不能,但我们不应消极地认定我们的努力是不重要的。依纳爵的建议仅仅标示了心胸宽广之人回应天主仁爱举措的重要性。

 

尊重个人的宗教感受

 

在祈祷中,尊重我们的宗教感受颇为重要,也就是说,我们发现自己是以独特的方式来回应天主神妙的临在。主是用各样的慈绳爱索来牵引人们与祂亲近。例如,天主通过自然美景或奇妙的受造物来吸引一部分人。另一些人则在他们心灵的感情漩涡里或脑海的洞见中感受到天主的吸引。音乐、坛城、肢体活动以及静谧,则又是提升人们感知天主无可言喻临在的另类途径。因此在祈祷时,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从过去的经验中明了天主是如何以独特的方式与我们交往的。过去的经验可以成为宝贵的指南。因为不存在一种适用于所有人的正确模式,所以若是企图用忽视天主与个人特别沟通的模式来进行祈祷,只会导致挫败感的产生。有时候,人们没有对他们自己的宗教经验引起足够的重视。他们想用别人的方式祈祷,而不是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我所提议的祈祷模式是建基于丰富多样的模式之上,我们借助它们可以产生领悟并进行沟通:它们驾驭着我们的理智、想象力、意识、情感、身体、甚至是我们的呼吸。它们被证明是切实可行的途径,其实用性则必须由每个人根据他/她的宗教感受以及过去的祈祷经验来决定。

 

人的身心合一

 

近几年灵修方面的重大进展在于重新发现人身体与精神的合一,亦称身心合一。这几乎已经不是一种深奥的概念,无论何时,只要身体的反应显露出情感的成分,就能观察到人的身体与精神是属于一个整体的。脸红、手心出汗、心跳加速是这些情绪生理反应的常见特征。某些心理疗法,如格式塔疗法,是以人身体与精神的整合为前提,着重依靠肢体语言作为心理状态的指示器。格式塔治疗学家总体上相信身体比语言更能真实地传达的感受,语言常常会尽量封藏想要表达出来的内容。基于人身心合一的另一疗法被称为结构重整,通常也叫罗尔夫按摩疗法。此疗法是建立在一个设想的基础上:某些令人不快的情绪通过经年累月的习惯性反应,被封锁在肌肉结构之中。罗尔夫按摩疗法尝试重新调整这些肌肉排列构型,以便使人可以产生新的情绪反应。

在祈祷中,重新正确评价身体作用的最直接的影响来自东方的冥想方式。东方的做法,如坐禅(静坐冥想),或太极拳(行动舒缓的中国冥想式的健身操),都强调身体与精神的紧密联系。这些练习中,正确的姿势被认为很重要,因为人们相信,身体的安静可以产生内心的平静,而且外在的专注可以集中精神意识。这些信念源自身体和精神是紧密联合的这一观点。

 

肢体的祈祷

 

用身体来祈祷包括几个方面。首先,由于人身体与精神的合一,我们的内心状态经常无意识地通过身体的姿态和动作表达出来。因此,对身体的意识会提升我们对内心状态的认识。对内心状态的认识,则可以为祈祷提供有效的方向,例如,它会告诉我们,针对目前情况,哪一种特定的祈祷方式是最有用的。人觉得疲惫还是精神抖擞,处于匆忙还是放松状态,心神烦躁还是安详,都是影响我们祈祷进行的因素。每次我们祈祷,都要问问自己,现在哪一种方法是最适宜的:默想圣经、诵念正式的祷文、作某种归心祈祷、或诵念短祷,如“耶稣,可怜我罪人,”或单单地在仰赖天主眷顾的信念中保持静坐。

第二,祈祷中的肢体表达有时比语言更能有效地传达我们的感受。此类肢体祈祷的例子有:谦卑地跪在主前;或伸出双手,手心朝上以接纳圣神;或单单地流泪来表达我们的痛苦、疲惫和挫折。第三,为了获取为倾听天主静谧细微之声所需的内心宁静,我们可以通过外在的各种技巧来激发,如,瑜珈、坐禅、太极拳、身体放松和感官觉察的操练等。

 

有形之路和无形之路

 

基督徒的祈祷旅程可以追随两条截然不同的途径:有形的道路,称为肯定式传统,以及无形的道路,被为否定方法。在简短地介绍这两种基本传统后,我将会例举一些基于这两条途径的祈祷模式。

肯定方法强调使用意像和文字,尤其是那些在圣经中可以找到的内容,这有助于把我们带入信德的奥迹中。这种方法肯定了发生在历史中的天主的自我启示——在耶稣基督的位格上达到了巅峰。耶稣在世间的生活、死亡和复活是天主在历史中的自我彰显。因此,通向天主的道路是藉由揭示耶稣的意义和信息,祂告诉门徒们:“我是道路、真理、生命,除非经过我,谁也不能到父那里去。你们若认识我,也必然认识我父;现在你们已认识祂,并且已经看见祂”(若14:6-7)。不可言喻的天主在耶稣的生命中表达了自己,揭示了信德生命的最终意义及重要性。肯定式的传统重申了我们有能力在一切事物中找到天主。宗教艺术家的作品永远无法遮掩紧紧依随天主圣手杰作的事实,且可以充当发现神性临在的线索。我们可以藉由意像或标识来与天主保持沟通,因为造物主是在受造物中得以彰显的。首要的是,天主的圣容由耶稣彰显了出来——耶稣是生活的天主的肖像。

另一方面,否定方法强调了天主不可言喻的、无法知晓的奥秘。以这种角度来看,经验天主是胜过了解天主的。因为天主是至高无上的主,祂要比任何受造物都完全。持有否定的方法以及将天主从有限的空间范围中移除,是最有助于认识天主性的。例如,在谈论天主时,与其说天主不等同于什么,要比说天主等同于什么更加合适。用概念和意像来代表天主容易导致偶像崇拜,这时,人所朝拜的是依照我们自己的模样和形象而造出来的假神。因此,祈祷的否定方法是一种倒空、消除出于我们自己喜好的有关天主形象和想法的方法。例如,经典神修作品《不知之云》体现了否定方法的这一传统,它的匿名作者声明:“人用头脑是不能了解天主的,所以,我宁愿抛开一切我能够了解的东西,我要选择的是爱。”与天主的联合推动我们超越认知,即使在黑暗中依然能够热爱天主。否定方法的传统强调天主无限大过于人类的理解力,鼓励我们谦卑地臣服于天主的奥迹,并完全信靠天主的作为。作为一种不可言喻的奥迹,人唯有热爱天主方为合宜,因为是祂先爱了我们。

两种传统都丰富了我们的基督信仰,并且我们必须为平衡及完整的缘故将它们保留下来。否定方法的传统提醒我们,天主总是超越于我们人之理性所能领悟或想象的范围。任何有关天主的真正的认识,必须被当作神性启示的礼物来接受。身为有限的受造物,我们只能在天主的奥迹前敬畏恭拜,钦崇爱慕,并等候祂的眷顾。另一方面,肯定方法的传统提醒我们是多么有福,因为天主圣言降生成人,向我们启示了天主的奥迹。基督徒的天主不是阿勒约帕哥不具名号的“未识之神”(参阅宗17:23),祂却是耶稣亲切地称为“阿爸”的那一位慈爱的天父。阿拉美文中的“阿爸”用法包含了孩童称呼“爸爸”这一用语中所有的温情与亲昵。我们是受了耶稣的邀请,将无限的奥迹称作“阿爸”。耶稣最先向玛利亚玛达肋纳宣告了喜讯:“我升到我的父和你们的父那里去,升到我的天主和你们的天主那里去”(若20:17)。藉着耶稣,我们被立为儿女和子嗣;藉着耶稣,我们得以接近那无限的奥迹。

在祈祷中,为了保持肯定方法和否定方法之间健全的平衡,我们需要在朝拜天主和反对偶像崇拜两者之间周而复始地来回加以审视。朝拜天主在于我们在宗教经验中与生活的天主会晤;反对偶像崇拜则涉及到废除所有为让自己确信以及向别人阐明我们个人宗教经验而设立的概念及偶像。人类认识与交流的过程使我们有必要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概念化,以及将感受象征化。当我们这样对待自己的宗教经验时,我们对天主的认识就得到了锐化,我们与别人分享宗教经验的能力也就得到了增进。尽管如此,我们必须牢记一个事实:我们贫乏的文字和意像永远也不可能穷尽真实的天主。因为我们的语言,无论是怎样的流畅或富有诗意,最终还是会让我们失望的,我们须常常把神学语汇搁置一旁,以张开的双手和信靠的心灵来接近生活的天主。

肯定方法和否定方法能够一同为基督徒提供一座丰富多样祈祷模式的宝库。虽然两条通往天主的道路是截然不同的,但它们可以成为我们祈祷储备的一部分,以供不时之需。当我们缺乏足够资源使祈祷融合到具体生活场景中时,祈祷就会经常变得摇摆不定。因此,全人祈祷将鼓舞我们熟悉掌握尽可能多的方法,以便在不同的环境中灵活应用。在这里,我无意列出详尽无遗的祈祷模式的清单,我只是想借助描述具代表性的不同祈祷模式的范例,来说明肯定方法和否定方法传统之间的区别。

 

用圣经祈祷

 

在肯定方法祈祷的范畴里,用恭读或聆听圣经进行祈祷,千百年来都是祈祷的一个重要方法。圣经包含了天主在救赎事件中与人类之间的互动,并且充满了丰富的意像,可引导我们更好地认识并更爱天主。圣经是人们最喜欢取用的祈祷源泉,因为基督徒认为它是受天主默感而写成的。在《弟茂德后书》中,作者敦促他的读者要记得:“你自幼便通晓了圣经,这圣经能使你凭着那在耶稣基督内的信德,获得得救的智慧。凡受天主默感所写的圣经,为教训、为督责、为矫正、为教导人学正义都是有益的”(弟后3:15-16)。

关于圣经默感的意义和本质,有着一些错综复杂的问题,撇开围绕它们所展开的技术性探讨,我们可以说,圣经默感基本又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本身蕴含了强大的力量,影响着当代读者生命中的宗教经验。虽然对默感有着不同的解释,但它们的根本都是坚信基督临在于圣经的字里行间。因此,细读圣经经文能引导我们与耶稣相遇。

用圣经祈祷有一种简单的三重模式。首先,恭读经文的时候以信德来支配,向天主圣言的德能开放自己。简短的预备包括清除头脑中的干扰,并收敛分散的心神,我们要怀着对隐含在经文字里行间的灵性养料的渴慕,慢慢地进行恭读。第二,注意经文中是有停顿的,可以重复一个字、句子或短语。反复地诵念可以使天主圣言的种子落入我们灵魂的土壤中。第三,为了回应天主圣言在我们内心所唤起的感动,可用一段时间进行自发性的祈祷,或是心存爱意地保持一段沉默的时光。这种圣经祈祷方法在耶肋米亚先知的经验中得到了体现:“祢的话一来到,我就吞下去:祢的话便成了我的喜悦,我心中的欢乐,上主,万军的天主!因为我是归于祢名下的”(耶15:16)。

 

依纳爵式的圣经默观

 

圣依纳爵•罗耀拉留给了我们一条借助想象力进行圣经祈祷的宝贵道路。它被称为依纳爵式默观,已经引导了许多人寻获了与主更亲密的关系。依纳爵式默观的要旨是使我们更倾向于在生命的最深层面上与复活的耶稣会晤,并通过完满地活出献身的基督徒生活来使此经验成为事实。这就要求我们运用感官和想象力,完全地沉浸在福音奥迹之中,以至于我们能够亲近耶稣,亲身认识耶稣。这要远远胜过纯粹抽象并不带个人情感成分的体验。

在默观一段福音情景时,我们要把想象力和各种感受直接移置到事件之内,如此地体验正如我们自己去重新经历一样。这种专注可以使福音事件变得栩栩如生,并可成为我们参与其中的鲜活事件。当我们用这种方法与主相遇时,祂不再是书本中苍白的人物,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物,祂带领我们进入福音奥迹的历史场景,并且启示出它完满的意义所在。

在传授人们如何应用依纳爵式的默观方法时,我依照了格式塔治疗医师释梦时所用的程式。格式塔释梦技巧包括三个步骤。首先,要求来访求助者讲述梦的内容,就像要听他/她讲述或是细说以前的一段经历。第二,要求求助者用现在时来进行叙述,把梦重演一遍,就像在导演一幕舞台剧,需要指导演员如何定位,应当做些什么,说些什么。第三,让求助者扮演梦中不同的人物或角色。这最后的一步,使求助者完全认同梦中所出现过的人和事。

戏剧化的办法是格式塔疗法中释梦的关键。格式塔疗法不同于精神分析家在释梦时普遍采用的方法,后者是借助言语将冲突表达出来,然后去寻索它们的更深层面,接受格式塔疗法的人,则要逐一地重演梦境的不同部分。通常要摆放几张椅子,根据心理冲突的不同演示阶段,让求助者反复地在坐到不同的椅子上面。病人可能先扮演他的超我人格(格式塔疗法创始人弗烈兹·皮尔斯(Fritz Pearls)将其定义为“胜利者”),这种判断某人行为和思想的道德标准人格就像是一只专横的大狗,会对着坐在另一张椅子上想象的自我狂吠,目的在于催逼对方做得更好一些。然后换张椅子,病人便变成了唯唯诺诺、牢骚满腹却又固执己见、老谋深算的圆滑角色,这是一种不怀好意、公然藐视良知、残喘度日的失败者。当然,其要点在于,无论不同的角色彼此纠缠在怎样的互相争斗之中,这两种角色都属于病人的本来面目。通过让病人赋予不同角色以发言权,病人在被引导的过程中可以鲜明地认识到,尽管自己的人格有着分崩离析的经验,但自己仍然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格式塔疗法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帮助病人通过重整自我人格的分裂部分,达成更大程度的人格整合。根据格式塔疗法,梦境的每一个因素都代表了被否认的一个人格片段。例如,梦中的暴力人物可能代表病人愤怒的感觉被压抑了。或者,梦中不起眼的、任人践踏的放于门口的擦鞋垫,可以使病人认同遭受歧视及冷落的感觉。作为通向无意识的康庄大道,梦境是要使我们关注那些在我们醒着时被压抑掉了的事情。能够意识到这些受到压抑的因素会使我们重新认可它们,并由此达成更进一步的整全。清醒的意识亦会催生更大的“回应能力”,当我们把这些撞击我们生命的势力从无意识的黑洞里拽出来的时候,我们应对它们的能力便得到了壮大。

格式塔梦境治疗法的三步曲为那些学习如何进行依纳爵式默观的人们是颇有帮助的。采用相同的三个步骤来默观圣经中的奥迹,我们便能逐渐更深入地沉浸在信德的奥迹中。运用这种格式塔程序进行圣经祈祷,可采取此种模式:首先,恭读圣经里的某一事件或奥迹,如马尔谷福音中耶稣治愈路旁瞎眼的乞丐巴尔提买的事例(参阅谷10:46-52)。第二,假设自己就是该事件的一名旁观者,尝试从他/她的视角来描述当时的场景,就好像这个事件此时此刻正在你眼前真实地上演着。第三,将你自己置身于这个事件的场景之中,设想自己就是该事件的主动参与者之一。当你经验到福音场景中所发生的事情时,留意你的思想、感觉和情绪——你全部的主观回应。

这种方法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将我们带入福音奥迹的深层次,以至于我们个人能够与主有亲密的会晤。正如经常在心理剧或舞台剧里所发生的,如果悄然地抽离所扮演的角色,等到默观的一刻来临,福音人物也就活化在了我们心里。于是,呼喊耶稣以求治愈的不再是那个瞎眼的乞丐巴尔提买,而是我们内心的昏聩在呼吁主医治性的触摸,以求走出黑暗;于是,竭力向耶稣求助的不再是那个瞎眼的乞丐巴尔提买,而是我们内在蒙昧的症结,急切地在寻求光明;于是,这种方法不再是研究历史中的耶稣在圣经年代里同人们的交互关系。当我们的默观摆脱了想象性的角色扮演,从而转向了自然的角色认同,今天,我们就可以与复活的基督有美好的会晤。

依纳爵式默观可以成为我们当下聆听上主圣言的一条有效途径。默观就像格式塔的释梦疗法一样,可让我们触及为了应对烦扰的现实问题而受到无意或有意压制的自我的各个层面。无论是哪种情况,否认我们自身的某些方面就像是对家庭成员说家中没有他们的立足之地一般。自我否定常会导致自我疏离和人格分裂。如果我们承认自己支离破碎的现状,并让内心纷争的各个方面接受天主圣言的训导,就可以从祈祷中获得达至整全人格的巨大支持。当我们压抑内心的各种层面时,我们不仅将它们从头脑中抹去了,而且还将它们排除在祈祷之外——往往人为地在这些受伤部分与天主医治性的触摸之间设置了障碍。

在依纳爵默观中,我们会对受压抑心理层面的突然涌现感到讶异——它们不但要求我们关注,而且还要求天主关注。默观祈祷使天主圣言得以向这些自我贬低的层面传输救主忠信的大爱。例如,为确保祈祷的妥善进行,就像尼苛德摩在黑暗的掩护下去会见耶稣一样,人内心的这些层面可以浮现出来,去与上主相遇:人的内心就如饱受惊吓的孩童,可以丢弃世人惯有的自给自足的伪装,去听听主的话语:“不要害怕!因为我同你在一起”(依43:5);长期失眠的忧虑者可以在主的担保中找到安慰:“你们小小的羊群,不要害怕!因为你们的父喜欢把天国赐给你们”(路12:32);至于性冲动则可通过无条件地接受耶稣来化解它所造成的搅扰及负罪感,用耶稣对淫妇所说的话来应对它:“没有人定你的罪吗?……我也不定你的罪”(若8:10-11);或许,冷酷自私的自我还可以在主的许诺中重获希望:“我还要赐你们一颗新心,在你们五内放上一种新的精神,从你们的肉身内取去铁石的心,给你们换上一颗血肉的心”(则36:26)。在祈祷中,如果允许这些部分去接近天主,依纳爵式默观就可以透过天主圣言强有力地使人得到改观。

神学家威廉•斯波恩(William Spohn)通过与福音人物认同的方式,对默观圣经的价值作出了精辟的概括:

 

当我们以感知性及形象化的方式进入圣经所叙述的与主相遇的情景中,我们的心里会产生一些反应:“如果伯多禄能够被宽恕的话,那么我也能够得到宽恕。如果父亲可以欢迎浪子回家的话,那么我对天主义怒心存畏惧就是没有根据的。”默观圣经叙事中的榜样人物,将有助于我们学会向主诉说自己需要得到些什么。这将提升我们的期望值,并使我们开放自己,听到天主今天对我们所发出的话语。

 

在斯波恩看来,依纳爵式默观的重要价值之一在于,它训练我们捕捉到“节律”,亦即存在于圣经叙事和我们自己所处历史阶段的相近之处。我们通过它对于圣经意境和我们自己境遇之间的相似性进行认同,便得以从过去天主实行干预的记忆转移到了感知天主在我们目前危机处境中的干预。依纳爵式默观可以训导我们的想象力如何捕捉到对今天富有启示性的“节律”。

 

用我们的感官祈祷

 

另一种肯定方式是用我们的感官祈祷。当我们发现自己的头脑里有千万个想法在翻腾喧嚣时,感官祈祷就会特别有帮助。简单的感觉意识练习可以产生聚精会神的状态。例如,闭上眼睛,专注于周围的各种声音,可以使人脱离抽象思维的打扰,并能更平静清醒地回复到目前的境况。专注于声响、颜色、纹理及温度,是摆脱理性进入感知的途径。感知使我们立足于现在,并因此使我们在祈祷中更好地与天主会晤。富有成效的祈祷要求我们在心理上向主开放自己,而不是停留在距离遥远的思想中。

感官祈祷是基于“奇迹启发人意识到天主临在”的事实。在《辨析奇迹》一书中,山姆•基恩(Sam Keen)指出了惊奇和朝拜、默观和喜庆之间的关系。人对一件神奇事件冲击的主要回应是“从钦羡到默观再到喜庆的过渡”。我们通过将注意力投向奇迹中的对象,就可以延长钦羡和赞赏的感受,默观能够唤醒一定的对现实世界的情感反应。钦羡的感觉可以催生“感激及赞美,甚至朝拜的冲动”。感官祈祷可以简单地表现为:心存感激和敬畏地站在色彩绚丽的玫瑰园前面,或者是面对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的宏伟石柱——可在欣赏日出之时,也可在惊叹繁星闪烁的夜空之时。尼可斯·卡赞扎基斯(Nikos  Kazantzakis,1883-1957)在小说《希腊奇人佐尔巴》里对惊叹的感觉作了生动的描述。一天,佐尔巴和他的老板各自骑着一头驴上路,当他们看到迎面也来了一名骑驴人,佐尔巴的眼睛就直愣愣地盯住了那个陌生人。佐尔巴因为如此无礼地盯住别人看遭到了同伴的责骂,佐尔巴却是以孩童般的单纯看到了世界上竟有象驴子这样的东西,他为此惊叹不已!以惊奇的眼光看待现实世界,就如同用惊奇的眼光看待驴子这般普通的个体一样——就好像是第一次见到似的。

当用惊诧的眼光去看待现实时,现实就仿佛具有了超越性的意义。正是这种暗示向我们传达了“现实世界的精神幅度,以及与超越性意义的关联”。用赞赏的心态来体察受造界,自然会使人产生敬畏之感——在所到之处都均能感知到超越万有的天主的标记。感官祈祷可以引领我们进入充满敬畏的对现实世界的观感,从而使我们在一切事物中发现造物主。感官祈祷可以帮助我们把宇宙当成一座圣殿,在世界上领受到神圣的密切,在不经意的匆忙中感觉到永恒的静谧,并在我们简单、普通、平凡的生活经历中体验到终极。

惊叹是一种对物质世界极度惊愕的感觉。用哲学家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1889-1951)的话来讲:“奇妙的不是事物如何存在于世界上,而是存在本身”。极度惊愕的感觉是源自于事物存在的事实,而非由空无一物引起。例如,一片草叶并不曾有其存在的合理解释或必然理由。起先它并不存在,稍后它也将不再存在,但它仍然享受到了存在的恩惠。极度惊愕的感觉是缘自我们“对一切实在存有的事物永远感到惊异的事实”。于是,惊愕的感觉不仅关系到我们所看到的,而且也针对我们自己作观察的这一动作本身,还可以是关乎我们自己的观察能力本身。每一个围绕存在话题进行思索的人都面对着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存有而非虚无?”

惊叹的感觉是与经验圣善之主有关的。因为当我们将敬畏和现实联系起来时,我们就敞开了自己去领受“头脑和心智对于当下一切奥迹所给出的答案,这是一种超越奥迹意义的直觉,这是一种对宇宙超验性价值的领悟”。(出生于波兰的犹太神学家)海切尔(Abraham Joshua Heschel,1907-1972)描述了由惊叹的感觉所带出的宗教经验:

 

确实,奥秘的意义便是沉默。无言又无语,听不到声响。但除了我们的推理和信念之外,有一种感觉到神圣荣耀临在的天生就有的能力。我们看不到祂,我们不了解祂;我们只是具备一种知觉。于是乎,我们见证了祂。

 

在用感官祈祷时,我们会试图在恭敬的、感恩的心态中进入受造界的园地,并在那里见证天主的临在,祂无时无刻不在维持着万有。戴格•汉马斯科裘德(Dag Hammarskjold,1905-1961)讲过:“当我们不再相信个人化神祗的那一天,天主并没有死;但是,当我们不再让自己的生命每天经受超乎一切理性之神妙永光照耀,且得以更新的那一天,我们便是死了。”

 

 

无形的道路

 

否定方法的传统能够通过“归心祈祷”最好地体现出来,亦即尝试在去除一切意像之后来经验天主。归心祈祷反映了《不知之云》中给出的建议:“在真正的默观过程中,你必须把一切(思绪)搁置一旁,用遗忘的云雾加以遮盖。”因此,这种祈祷方式避免了运用想象和理性。在进行归心祈祷时,我们要尽量使认知官能趋于平静,并消除任何使我们对临在之圣言分心的事物。清空各类思绪和情感,我们的里面就会为上主腾出更大的空间。通过平息认知过程,我们便能一心一意地瞩目天主在我们生命核心里奥迹的临在。因为不可言喻的奥迹是无法由我们有限的大脑思维所领会的,归心祈祷强调了仅仅在静谧中等待上主造访的重要性。在祈祷中,我们必须接纳任何天主愿意彰显自己的形式。

也许,认同归心祈祷的最好途径就是描述一下我们操练的具体方法。巴西尔•潘宁顿(Basil Pennington)是美国著名的归心祈祷倡导者,他描述了归心祈祷的三条“法则”,并在“法则”上加注了引号,因为他想从广义上使用这个词语,也因为祈祷的自发性要先于遵循严谨的法则。他的法则如下:

静坐,放松,安静。

1.信赖并热爱那寓居于你心中的天主。

2.选取一个表示爱意的词语,逐渐地把它表达出来,在满怀信心的爱意中将你自己呈献给天主。(如,“阿爸”、“耶稣”、“主”、“爱”)。

3.只要你一想到别的一些什么,就借助你的祈祷词,以舒缓的方式回复到主内。

 

在祈祷结束时,花几分钟时间以出离祈祷的状态,在心里默念“我们的天父”。

 

潘宁顿主张,归心祈祷应该保持简洁:首先,它不应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或方式;第二,只有主是唯一的、不可分割的焦点。潘宁顿说,在归心祈祷中,我们选择天主“作为我们生命的中心,且是超越我们自我中心的中心”。因此,我们允许上主来完全支配我们的生命。“这就是祈祷的全部……是那么的简单,是那么的完全。”

 

融合东方的技巧

 

在过去的二十年间,有不少灵修作家尝试将东方的技巧引进到基督徒的祈祷中来,他们为此作出了宝贵的贡献。十年前,我有幸在日本与两位耶稣会会士一起工作了五个月,他们是不遗余力地以东方技巧丰富基督徒祈祷的先驱者。我共事伙伴中的一位是在日本住了将近四十年的爱尔兰神学家威廉•琼斯顿(William Johnston),另一位是上智大学的日本哲学家嘉吉门肋(Kakichi Kadowaki),他们提供了我许多深刻的见解,使我得以为这里的论说打下了基础。

“基督徒禅修”可以被描写成怀着信德静坐。这种静坐默想(禅坐)要求我们学习禅坐的基本原理,正如其他禅坐修行者都必须做的一样,不过我们是用一种与非基督徒截然不同的理念框架进行练习。禅宗佛教可以更确切地被当作是一种心理学,而非宗教。它的皈依者寻求同宇宙相和谐的意识,以及与万物相结合的感觉,这些感觉是基于一种根深蒂固的直觉,也就是说,现实世界中的一切有着潜在的合一,这使可见的差别成了错觉。这种合一的意识使所有的紧张和冲突、所有的分裂和纷争都分崩离析,从而被内在的宁静与热忱所替代。禅坐修行者在宁谧中静坐,等待着灵光的闪现——开悟——使他/她透过纷繁的事物表面观测到在永恒不变之深处合一的事实本相。

不过,我们基督徒练习禅坐,最终是要和生活的天主相遇,祂是我们存在的基础。禅宗认为与绝对者融合就会消除一切个体的特性,基督徒所寻求的合一是人与神之间的关系。我们沉浸到寂静的深处,是为了聆听复活之主的声音。偕同保禄,我们相信“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内生活”(迦2:20)。当我们将禅坐当成一种基督徒祈祷方式来练习时,我们所寻求的是来自复活之主的平安,祂使我们能够在生命的核心中感受到这种平安。当我们在为掌握禅坐娴熟技巧而努力的同时,我们认识到,不是技巧的娴熟带出了我们与复活基督发生令人振奋的相遇。唯有天主的恩宠才能够引导我们走向光明,才能够驱散我们生命里的黑暗。所以,就像在归心祈祷中一样,练习禅修的基督徒要在信德和望德中静坐,等待上主恩宠光照的临现。

归心祈祷和基督徒禅修两者都回应了上主对我们的邀请:“你们要停手!应承认我是天主”(咏46:11)。寄信于上主能够掌管宇宙,我们只需要抱着信任和接纳的态度静坐在天主面前;我们放弃自己的谋划,信靠天主的眷顾。这种态度帮助我们生活在当下,不被焦虑和心计拖离祈祷的意境。两种祈祷方式均试图营造出一片内心的宁静,以使我们更加贴近那临在我们内心的天主。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禅修遵循注重适当姿态和呼吸的精确技巧规则;归心祈祷则较少关注姿势和呼吸的技巧,它只强调静坐时要采用放松的姿势。禅修是一种丰富而古老的传统。它要求人保持一定程度的自律,通过恰当的姿势、调匀的呼吸,以及专心致志来促发灵性的觉悟——这种方略经过漫长的岁月得到了证实。基督徒在祈祷中需要得到更多有条不紊的帮助来制止分心走意的现象,这对基督徒禅修的操练是非常有益的。

 

用我们的呼吸祈祷

 

在亚洲,呼吸的训练是灵修道路上的第一步。受训者通过合宜的、舒缓的、有规律的腹式呼吸,使内心恢复了平静。只是紧闭着双唇用鼻子呼吸,便可延长我们的呼吸。通常,我们的呼吸是不规则的,是由我们情感和情绪的波动来支配的。我们不妨观察或顺应它的活动,就可使呼吸变得有节律。我们不必改变呼吸的频率,就可计数自己的吸气或呼气次数,也可以两者都计数。最后,腹式呼吸的方式能使吸入的空气撑起下腹肌肉。腹式呼吸会在我们吸气时使下腹部扩张,在我们呼气时使下腹收缩。若我们保持背部挺直的坐姿,就可使空气在体内获得一条畅通无阻的通道。通过舒缓的、有节律的腹式呼吸,我们就能够获得内在的及外在的宁静。

当语言和思想不足以表达我们心中深邃的情感时,用呼吸来祈祷是会很有帮助的。当我们孤单或者对天主产生渴望时,可以怀着信心吸气,吸入那每时每刻维系我们生命的神圣的临在。就像空气围绕在我们周围一样,赐予生命的圣神的临在应当被视为必然的,而非短暂易逝的。正如宗徒大事录提醒我们的,在天主内,我们生活,行动,呼吸,存在(宗17:28)。在阁楼上,心存恐惧的门徒们在耶稣被钉十字架之后聚在一起,但复活的基督向他们嘘气,传递给他们赐予生命的圣神(若20:22)。就好比宗徒,我们今天也可以领受耶稣继续对祂的跟随者呼出的圣神。因为我们生活在神性的境地中,天主的圣神通过我们所呼吸的空气临于我们。

我们也可以让居住在内心的圣神用深深的叹息和呻咛表达语言无法表达的意思。祈祷时,宁可让内心静默无语,也不要无心的言语。在被称作“呼吸——沟通”的祈祷练习中,印度耶稣会会士,安多尼•德梅洛(Anthony de Mello)倡导了一条通过呼吸用心祈祷的简单方法。我们可以这样呼吸:以延长吸气来表达对天主的深切渴望;以延长呼气来表达我们对天主眷顾的信任投靠。我们深深地呼出气,想象把自己的全部放置在天主仁爱的手中。或者,我们也可以通过深沉的叹息将心中的忧伤传达给天主。在祈祷中用呼吸与天主沟通,能够让主知道我们的爱意、感激、赞美,还有我们对治愈、慈悲和圣爱的需求。心存信德,我们可以吸入向天主所需求的,呼出任何腐蚀灵魂的不洁:例如,我们可以想象吸入天主的爱,呼出自我的仇恨;吸入主的仁慈,呼出自我的责备;吸入救主的平安,呼出我们的焦虑;吸入耶稣的热忱,呼出我们的自义。

 

短语祈祷

 

与呼吸祈祷有关的是短语祈祷。短语是一个由大约七个音节组成的词语或短语,为了集中注意力或带来内心的平静,须在祈祷中有节奏地反复诵念。当我们虔敬地重复短语时,它会成为我们内心计时机制的一部分。正如一名作家所写的:“与呼吸保持同步地诵念,短语便触及到我们生命的本质,并回响在它的深处……它帮助我们放松,进入内心去触摸内在生命的脉搏,立足于更深的源头来生活。”

将呼吸与一个词语或短语的诵念同步进行,可容易地变成一种祈祷方式。例如,我们可能选择一个词作为短语,如“阿爸”,然后吸气,在心里说出第一个音节“阿”,然后,呼气时,再说出第二个音节“爸”。如此以有节奏的方式进行,并意识到是向天主这位慈爱的父亲说话,就是一种简单却又深刻的祈祷经验。另外一些词,如“耶稣”、“主”或“阿门”,都可以用在短语祈祷中。除了这些词之外,还可以引用圣经中的短句。所采用的短句,包含七个音节的最为合适。在吸气时,心里默念前三个字,在第四个字上停顿,然后呼气完成后面余下的字。我们也可用更长的或更短的词句。重要的是要找到可以和有节奏的呼吸协调重复的短语。著名的耶稣祷文(“耶稣,达味之子,可怜我罪人”)无论有多少变体形式,都可以用作短语来祈祷。另一些常用的有效祈祷短语是:

 

我实在一无所缺。(咏23)

给我造颗纯洁的心。(咏51)

给我救恩的喜乐。(咏51)

以爱生活在祂的临在内。(弗1:3-12)

你慈爱比命更宝贵。(咏63)

你在我眼中是宝贵的。(依43:1-5)

我来,却是为叫他们获得生命(若10:1-10)

你们要停手!应承认我是天主(咏46:10)

 

除了圣经之外,其它资源也可以提供有益于短语祈祷的短句。例如玫瑰经,如果我们强调有节奏地重复祷文,而不是注重默想基督的生命奥迹,它就可以成为短语祈祷的一种模式。

 

祈祷与透视

 

如果我们的祈祷与实际情况脱节的话,祈祷便可能是毫无无生气和空洞乏味的。我们很快就会感到这种与现实割裂的祈祷同我们并不相干。圣依纳爵所提出的“良心总省察”的祈祷模式就是针对这个问题,帮助人们在他们的正式祈祷和日常生活之间建立一个链接。近年来,它被重新命名为“感悟反省”或“良心反省”。这类重新命名可谓意义重大,因为它突显了这种祈祷在监测日常生活质量及保持灵性生命长进方面的价值。原来“良心省察”的名称,在老一辈的天主教徒看来,常是同告解之前负面性的内省相关联的。

从积极的角度看待感悟反省或知觉反省,并将它作为一种祈祷方式,是有助于我们获得生活透视的。“透视”是两个拉丁单词的组合——per(通过)和spicere(看)。“透视”意味着透过细节感受整个画面——看透肤浅的表相,更深切地鉴察真相。这种反省让我们在繁忙的一天中划出一段独处的时间去思索正在发生的事情,以及我们的行为和选择将把我们导向何方。这是一种分辨的方式,因为它使我们能够具体地关注事件,并且问自己:“真正发生了什么事?”,“在这种状况中,天主在哪里?”,“在那个经验中,天主如何支撑了我?”,“在目前的状况中,什么会引导我在爱中走向天主和他人?什么会使我走入歧途?”,“在和别人交往中,我的基本心态是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邀我们在构成现实生活的具体细节中找寻天主。

这种反省在天主的光照下,能帮助我们感受到快节奏生活中的激流以及潜流。在事情实际发生的时候,我们经常很难明白正在发生的事件或事情究竟有什么含义和意义。或许,即将分手的夫妻之间骤然爆发的争斗背后的真相,要比眼睛所能看见的还要多。所能观察到的针对小事而发生的冲突,也许表明了双方要历经挣扎才能彼此放手,或许是一种无意识的为减轻离别之痛所作出的努力。又或许,在数月之久的误解、疏离和沉默之后,他们之间的争斗至少是一种接触的方式。我们的人生充斥着众多诸如此类的含混的现象。我们需要独处和远离来获得对这类事情真相的认识。反省是以透视为条件的祈祷,它能让天主的恩宠照亮我们的思想和灵魂。

意识反省的结构可以有多种模式,但基本上包含五个步骤。第一步,祈求天主的启示,让圣神帮助我们看到更多。在这里,我们祈求圣神引导悟性去洞察自己的所作所为和内心活动。第二步,为天主恩赐给我们的一切礼物进行感恩祈祷。我们不再以为天主的赐予是理所当然的,我们要反省临于自身的诸多福份。这样在反省中的感恩能激发我们在数算每天恩典的时候,产生更自然的感激之情。第三步,涉及到我们为要了解自己生命的走向,去全面地审视一天中所留心到的感觉、情绪、想法及强烈欲望。第四步,为我们没有生活出爱的双重诫命而祈求宽恕。第五步,为我们能够更爱天主及生活中所有接触到的人而祈求帮助。鉴于十至十五分钟的短祷是在日间或者入睡之前进行,反省可被当作是一种祈祷性的停顿,是为了提醒我们,上主不但在我们日常繁忙的活动中与我们同在,上主也在我们正式祈祷的安静时分与我们相伴。

 

敬拜是在一切事物中发现天主的工具

 

归根究底,祈祷不该是复杂的事情,我们只该借助祈祷来发现并热爱天主。圣女大德兰曾经很好地作出了归纳:“重要的不是在于想得多,而是在于爱得多;并要去做最能激发你去爱的事情。”

在祈祷中,我们蒙召在生活的具体经验中发现并热爱天主。就像燃烧着的荆棘前的梅瑟,我们所站的地方是圣地。在那里,我们找到了天主,而非别处。有一则故事,说的是一个喝醉酒的人跌跌撞撞地四处找汽车钥匙。他在低头寻找之际不小心撞到一个陌生人,他说:“我在那边的黑暗中丢了钥匙,不过我要在这边找,因为这儿亮一些。”我们蒙召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带到祈祷中去,并要在并非复活基督本体的那些脸庞和容颜中认出祂来。如果我们不借助个人的经验去寻找天主的话,就会在挫败中张惶失措,就像在错误的地点寻找钥匙的醉汉一样。

这一章所呈上的祈祷方式应起到协助匝凯的野桑树枝的作用。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准确地看到上主的临在,并接纳救主愿意在今天就赐予我家的救恩。但如果这些方法的重要性被夸大,就会变成障碍,而非帮助。祈祷中的技巧运用能帮助我们敞开心扉来领受主的彰显和慈爱。但技巧永远不能取代恩宠,只有恩宠才能扶助我们全心全意地爱天主。有一则古老的中国谚语颇具启发性:“只有愚蠢的人才会在指着月亮时只盯着手指看。”祈祷技巧就如指向天主的手指,满脑子充塞了技巧就等于愚蠢地偏离了心中的渴望。

最后,我们需要接受,认识天主的唯一道路就是不断地更加谦卑、诚朴、神贫,进入天主的静谧,在耐心祈祷中等待天主依据自己的时间表启示自己。通常,我们等待得不够。我们的等待功夫可以通过忠信地练习祈祷得到提升。为了支持祈祷生活,我建议三条祈祷方针:(1)每次祈祷时,让祈祷内容符合你的具体情况、你的情绪和身体状况,使祈祷与你实际关注的方面相一致;(2)自如地进行试验,从经验中明了什么地方、什么姿势及什么祈祷方式对你最为有效;

(3)相信你的直觉以及圣神在祈祷中对你的引领,抱着平和的心态进入天主圣神吸引你的地方。

                      

                       


上一篇:第三章 心灵的探索与生命的选择
下一篇:第五章 天主是我生命中的有力影响吗?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本站简介 | 站长申明 | 投稿信箱 | 德兰圣乐 | 有声书馆 | 每日祈祷
愿天主祝福你,保护你;愿天主的慈颜光照你,仁慈待你;愿天主转面垂顾你,赐你平安!小德兰
开站时间:2006-12-24
您永远是第(1)位蒙受祝福者
站长:小德兰 Email:dadelanxiaodel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