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德兰爱心书屋  
 
小德兰爱心书屋
 
圣方济各·沙勿略传列表
·引言
·一、胸怀大志的人
·二、接受考验
·三、在耶稣会内
·四、在黑夜的奥秘中
·五、奇特的宗座钦使
·六、迎战敌对的世界
·七、为近人服务
·八、谁是我的近人?
·九、到运方去
·十、赴日本
·十一、至圣苦难
·尾 声
「我的民因无知识而灭亡。你弃掉知识,我也必弃掉你,使你不再给我作祭司。」
一、胸怀大志的人
一、胸怀大志的人
浏览次数:6125 更新时间:2007-3-2
 
 

    27岁的耶稣方济各.沙勿略心中充满着各种美梦,但都不是涉及天主的。他为了结束在巴黎圣女芭布学院的学业,已有八年不回父亲的庄园了。他在获得文科学士学位后,便梦想将来闻名于世。他曾决定成为一名神职人员,但并不放弃他认为是合理合法的名利欲,他已写信要求证明他的贵族身份,而且很自然地想以长他15岁的表兄、曾先后执教于卡奥尔、图卢兹、萨拉曼卡的著名教授马丁。德阿斯皮奎塔为坚强的靠山.因为这位表兄当时在天主教界内被视为最杰出的圣教法典专家。方济各既出身名门贵族,且拥有大知识分子的亲戚和教师的职位,何愁将来当不上主教?主教在那个时代,岂非出入头地的头面人物?

若得普世而失己灵,何益之有?

    1553年春,方济各的姐姐,在冈迪修道院修道的圣克莱尔修会的修女逝世了。她不也是一个追求理想的人吗?就在这些日子里,她的弟弟方济各,经罗耀拉的依纳爵的开导,对天主迫切的要求让步了。与蒙田同时代的奥热神父曾这样报导说:

    我曾从那塑造人的依纳爵大师那里听说,一开始最难塑造的,莫过于那年轻的方济各.沙勿略了,但天主要使用他,胜过我们这时代任何一个人……他使圣子耶稣的十字架几乎插遍了世界各地。他是一个年轻力壮的西班牙比斯开贵族,他已相当优秀地读完了哲学。他并不那么看得起依纳爵,因为那时的依纳爵全靠他人的救济,勉强度日,才不致于中断学业,而得以读完神学之前的文学和哲学。那时方济各对依纳爵并不熟悉,少不了要嘲笑他的读书计划,并在依纳爵的朋友前嘲笑几句。……然而,依纳爵很了解他,很有耐心,也很巧妙地诱导他、驯服他,使他最终成为一位不朽的印度使徒,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位可与亚历山大大帝媲美的驯服劣马的驯服师。

    依纳爵不停地对方济各提起主的话:“若得普世而失己灵,何益之有?”但他刻意不让自己在这位自命不凡的青年前,显露自己谨守严斋,带着愁眉苦脸的样子,不仅如此,他还叫大学里的同伴去听这位颇为自负者的课,使方济各觉得自己很有光彩。方济各就这样成了依纳爵的朋友,而依纳爵就能进一步征服他了。根据图尔塞利诺的说法,依纳爵所征服的是他身上的那种“青年的野性”特谢拉则说得更为确切:“这是圣神在他的忠仆依纳爵口中,对方济各说话,方济各是无法抗拒圣神的力量的。”。的确唯有天主的圣言,通过依纳爵的口述,才能强有力地深入到方济各的心中。沙勿略终于心悦诚服地接受了天主的圣言。有朝一日,他也会高兴地从心中吐露出主的这句神圣的话。因此他建议西满.劳德利盖不断用那句圣训奉劝葡王若望三世,因为这样可以更加奏效:

    我若蒙葡王真心诚意接受我对他的爱戴,我必为他的好心请求此恩:每天用一刻钟时间,求天主使他能好好理解,并从灵魂深处更好地领会基督所说过的这句圣训:“若得普世而失己灵,何益之有?”并求他能养成习惯,在诵经祈祷结束时,能加念这句圣训:“若得普世……何益之有?(1548120)

    方济各就是这样把自己最好的经验告诉人,但这一次让葡王转变为像他那样的人的尝试,并没有成功。但以后他还是得到了补偿,因为他在日本时,就用基督的这句圣训,使留在印度的那些年轻的耶稣会士,在内心深处产生了回响。

    就在他扑灭人世间的一切野心奢望时,基督就在他心中,兴起胸怀全世界的大志。然而令人惊奇的是,虽然他的新生活已经开始,但他在表面上依然如故;或许他在充满神火的内心中,已在打算如何改变巴黎大学,使同学们都接受福音去攻击新兴的异端吧?那时他若发现自己心中有世俗的愿望,即使是小小的苗子,也会立即把它灭掉。劳德利盖告诉我们:那时方济各该做的是克胜自己,而不是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为此,他继续做他原来的工作,以前他教亚里士多德哲学,将来还是教亚里士多德哲学。甚至为了准备好自己的心灵到巴黎城外致命山去献愿,仍没有中断他的授课。这一时期,长达三年之久!

    可是,就在他心灵转变后的第一年上,他还是在依纳爵的指导下举行了一次“神操”。在此神操中,他听到了耶稣君王明确的召唤:救主把他从罪恶的污泥中提拔出来,要祝圣他为供袍使唤的人。方济各从此找到了自己生存的意义:他的一切活动全受愈显主荣的支配,他唯一关心的事,便是如何能为我们的主、天主做更大的事。

    沙勿略虽已看清了自己灵魂上的情况,但尚不知天主在他身上最终有什么计划。他的雄心壮志支配了他的行为;作为一名使徒事先就不该太清楚天主将把他引向何方。依纳爵和他的同伴们曾梦想去耶路撒冷同不信基督宗教的人作战,但他们仍不知道将来究竟如何,他们心中虽然有了光亮,但他们前进的道路,还是在黑夜中慢慢地一步一步展示出来的。他们究竟要前进到哪里,他们不知道,只有天主知道。后来方济各就把他所体验到的情况,用来指导他手下的初学修士:

    请你们牢记:天主给充满谦逊、一心寻求的爱和光荣而甘愿把自己奉献给的人,提供许多机会,而我们该重视并珍惜的只有这些为服务的机会,而且多多益善!(1549915)

    一个人心中根本不持“中立”态度,只计较生活中外在的利益,决不能中悦天主。方济各这位伟大的赴印度和日本的使徒敢于向人提出这样的原则,而不怕引起人们的误解。他之所以能这样做,是因为他已体验到“旧人”。已死,而“新人”已在他身上诞生,原来他所热恋的那个旧人,曾把天主所赐给他的神圣财宝窃为已有。看来只有在这个旧人消亡时,天主才能出现;这时他原来的性情也随之而再生和转变了。诚如他经过波兰时,人们对他所作的评论那样:野心勃勃的方济各将变成胸怀大志、专务祈祷的人。。祈祷的境界是辽阔无边的,再遥远的天际也限制不了天主的.临在:他心中神秘的志愿也就是天主自己的志愿。

伟大的梦

    事实上,1537年方济各的知交热罗尼姆.多梅内克在波兰时,曾告诉里瓦德内拉说:“我与方济各之间的谈话,大部分都谈到了如何使印度人和外邦人归化。每次他都表示出极大的热忱和志愿,一心想到那里去。”。特谢拉解释说,谈到去印度的事,他很感兴趣,似乎有朝一日他会完成这伟大的航程的。。随着葡国海外势力的扩张,印度就成了那个时代人们谈话的主题,而方济各早在所在学院的校长迪奥戈.德戈维亚的号召下,有了去广阔天地工作的觉悟,而且就在这位校长从中作伐,由葡国大使要求教宗派依纳爵的几个同伴去印度。天主的声音通过世人的谈论,有人聆听后,就会那么灵验:它使人心中觉得那么安定可靠,这是世人再周全地计划也无法做到的。当时有人陈述雷奈斯的回忆说:

    当耶稣会神父们经过意大利在医院里为病人服务时,……方济各就睡在神师雷奈斯神父旁边。有几次醒来时,方济各对他说:.‘唉,我疲乏极了!您可知道我做了什么梦吗?我背上驮着一个印度人,他的身体那么重,我实在背不动啊!,,雷奈斯神父还补充说:他曾多次说过这样的话。

    劳德利盖则在方济各从里斯本起程前,向人吐露了方济各曾向他说过的知心话:

    我的神昆西满哪!你一定还记得我们在罗马医院里共同度过的那夜,我的叫喊把你吵醒了,我不断地叫喊:多些,再多些!  当时你问我为什么那样叫,我回答:请你不要介意!现在我告诉你:当时我看到自己为天主服务,十分辛苦和危险。但我有天主圣宠的支持,我仍勇气百倍,禁不住要求为祂工作多些,再多些。我希望现在可以实现我梦中所遇见的情况。

    尽管我们可以怀疑梦的价值,但根据这几个权威人士的证词,足见方济各在梦中已预知他将来的使命了;然而更令人称奇的是,那时还根本没有提起过要派遣他去印度的事,因为那时要去印度的两位神父已经指定好了。原来依纳爵一直想把沙勿略留在自己身边,依纳爵或许会对派那个身强力壮,很有独创精神的鲍巴弟拉去远方有些悔意,……但到时候他还得向天主让步。因为万万想不到强壮的鲍巴弟拉临行时病倒了,而方济各便代替他动身走了。表面看来,方济各被派往印度就因这个理由;然而这个伟大的属于天主的做梦人,心中早已奔走在印度的道路上了!

    从此,我们将见到他不断地经受考验,而且奔向更远的地方。他的梦境日益宽广,他的志愿常得到更多的支持,他的那份工作多么壮丽啊!沙勿略奉行的使命便是要把基督的十字架树立在鲜为人知的土地上,从而拓展圣教会的疆域,扩充我们的主、天主的神国。根据他所接受的任务,在其一生中,他就该成为一个胸怀大志、脚踏实地的人,不断地去发现福传的新大陆。他的美梦已成为现实,但出现在他面前的情况不断地阻止他实现新的美梦。他始终不以眼前的一切为满足:当他完成了一项任务,觉得双手可能暂时闲下来时,谁知从他心中又爆发出一股新的力量推动他前进。若说这是“巴斯克人的不安定性格”的表现,未免忽视了他自转变之日起,已脱胎换骨、焕然一新的情况,这只能说明,他在困难和失望面前,不会屈服,始终是精神抖擞的。

    在里斯本的时候,他已有了这样的美梦:劝化几个外邦的国王皈依基督;按照他跟劳德利盖一起设计的葡国科英布拉。学院的图样,在印度人和黑人中间建立一些书院。他一心想拓展他的工作范围,开垦更多的田园,因此他心安理得地要求派最有才干的新会士阿劳斯代替被葡王留住的劳德利盖,来到他那里同他一起工作,并且不断地要求从欧洲的兄弟们中间派一个刻苦耐劳有真才实学的会士前来;早在两年前,他希望至少给他先派些得力的工人和胸怀大志的人前来!

    从此展现在他眼前的不仅是土地无限广袤,而只有少数使徒在工作的地方,而且他更看清在这片开垦的土地上,以及在那些已经开发的地区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因为当地的人只认识由那些贪婪的葡萄牙人所提供的已走了样的基督宗教。他在索科托拉岛遇到了穆斯林,便想留在那里,帮助岛上的教友抵抗穆斯林的侵犯;他设法了解岛民的风俗习惯,如有可能,就向他们进行福传工作。他刚登上印度国土,目光就已越过这片广大的土地;他已超负荷地工作,但一听到有人对他谈起他称之为马卡萨的西里伯斯岛时,便开始计算那岛离他约有二千五百零五里远,并已梦见在那里将获得丰硕成果。根据他在特拉旺科尔一月内有一万人领洗成为基督徒的非凡成绩,他想在这一年内,将会有十万教友!他的想像是敏捷的,昨日刚听来的信息,今天就会侃侃而谈!那些遥远的岛屿渐渐在他心中成熟起来,日子一到,随着圣神的引导,顺着风向,他便来到了马六甲。当风向不顺,无法把他带到计划中的马卡萨岛时,便想起初到印度时谈起的摩鹿加群岛,而把船头驶向那里。从那里他又听到召唤,要他到那些可怕的摩尔人所居住的岛屿去。当初他离开印度时,就不知道自己是否还会回到果阿。现在他却要在“世界的另一端摩鹿加”建立一座耶稣会会院Q0

    他在回来的路上,觉得该到日本去,因为自1547年起,他已听人谈到了日本,因此很快他就有了去日本的计划,日本也就成了他理想的去处,但他尚未亲眼目睹该地方,只是听说那里的文化相当发达与印度迥异。于是他终日绕着那间曾闹鬼的日本屋子浮想联翩,因为一个葡萄牙探险家曾告诉他,葡人只要出示十字架就可把那屋子里的鬼赶走;而且还说,后来日本人自己也树立起十字架驱魔呢!这岂不是大批日本人皈依圣教的征兆吗?他便不顾此事阻难重重,动身前往日本。他将直赴日本京城宫古(京都),试图觐见日本国王。后来他虽然不得不承认这次长途跋涉徒劳无功,但他并不因此而绝望。他肯定两年以后,在宫古那里会有一座圣母教堂。事实上,他的这个计划,要在25年后方才实现.然而,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因为他就像古先知一样,认为时间很快就会来到,圣母教堂必将在那里建立,而这才是主要的;我们何苦去翻阅日历,计算那成功的日子呢!方济各同样也打算在日本山口县建立耶稣会会院。他曾说,在这离罗马三万公里外的地方,耶稣会会院必将建成,在他逝世前四个月,他还在想如何在那里建造一座教堂,以偿宿愿呢。

    然而那时,沙勿略在心中已充满着那闻名于世的中华帝国的憧憬,其实在他启程赴日本之前,已经如此。既然那把他带往日本的船是要经过中国的,届时他自然会竭尽全力劝船长不要在中国福建泉州港口停航过冬,而迳直进人中国内陆,可是那时机尚未到来。他巡行日本的日子很快就结束了,心中又重新燃起因日本僧人的敌对情绪而稍稍受挫的热忱,因此当他思念中国时,依然兴奋不已。他说,若与战争连年不断的日本相比,中国是一个和平的帝国。他只要持有日本天皇的安全通行证,就可平安无事地进人中国。他深信日本国王将成为他的朋友。他只要能见到日本天皇,立即就去中国,因为日本人在他面前盛赞中国,并向他表示,中国若先信奉基督的宗教而作出表率,整个日本也必将皈依基督。为此,他即使没有那重要的安全通行证,还是要动身前往中国,他觉得中国非去不可。

    当他从客观形势观察已无法逾越中国城墙进去时,他便另谋良策。他说:“我将随同暹罗王的外交使团一起进去;你们可以给我写信到暹罗回。我或将被捕,或将在北京。”(在他最后一封信中,他认为一切都会顺利的;因为他认为耶稣基督的圣名理应在中国彰显。

他的梦进一步推动他前往中国。他又连续做起年轻时最早的梦。事实上,他想重返耶路撒冷的梦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这正是他快到生命末刻的征兆!155249他写信给最早志同道合的伙伴,被他称为父的依纳爵说:“我将告诉您,该从中国去那耶路撒冷的时候到了。最后,方济各终于完成他的朝圣之旅,进入了他梦寐以求的圣城,而在那里一切都将化为现实,因为这是唯一而真实的天上耶路撒冷!

    他的那些梦按性质来说都是真实的!他并不是一个随心所欲、任性行事的人。他奉宗座之命在东方奔波;他并非像那构筑幻想世界的儿童,而像一个遵从仙女指点的孩子亦即接受圣宠引导,一心为天国动脑子的好孩子。在世人眼里,他是一个与君王谈判的能手,在必要的时候,也讲世俗场上的话;他又好比一个商务代理人,曾设想在日本井阪建立工厂。。他太了解葡萄牙人了,仅仅为了爱天主的理由,不可能从他们那里得到一条船,因此他赠给他们世人所重视的财物作为诱饵.使徒沙勿略是生活在世上的人,但他又不是属于这世上的人。他身上有一股神秘的、不屈不挠的力量,因而他能克服一切困难,并超越一切界限,这是他活着时吸引入,至今仍在吸引入的秘密所在。

梦与现实

    我们在加深挖掘方济各的内心秘密之前,先该正视那些见到他神奇的传教工作而起怀疑的人,他们任意把他的行动形容得毫无计划可言。我们在此并非要对沙勿略在传教中具体的功绩展开辩论,而是要解除那些“重经验的人”心中所产生的那种对人要求过严过细而迷惑人的想法。奥热神父在仿西塞罗《杜斯科鲁城辩论集》所写的对话中很好地记述了当时发生的一场辩论。我们所讲的方济各回心转意的故事,就取材于奥热神父所写的书。l5569月在得悉方济各已逝世两年,依纳爵已逝世一个月后的一天,几个年轻的耶稣会士在罗马总会会院的花园里同几个资深的耶稣会士一起聊天:那些年轻的耶稣会士听了有关耶稣会最早几位神父的故事后,无不热情洋溢。当时任耶稣会总长秘书的波朗科神父为他们明确指出该如何追随沙勿略非凡的传教工作:

    首先该摆脱心灵中的任何恐惧,连死也不怕,即使在为天主争光,为近人得救的本职工作上出现了一些麻烦,也是如此。这就需要有坚强的决心和恒久的乐观精神。我们看得很清楚,这决不是一阵风,吹过就完。恰恰相反,这是深明大义,德行坚固的表现……就像圣保禄宗徒所说的那样:“谁能使我与基督的爱隔绝呢?我不仅准备受缧绁之苦,而且还……”所以,我们的沙勿略没有理由不深入到印度野蛮人所居住的科摩林角和马拉巴去。那里除了时时会遭死亡的袭击外,一切事情都是令人十分扫兴的。但他去了,心灵上十分平静,毫无畏惧,不但如此,为了把福音传到日本王国,他在“一路安全可靠”的哄骗下,忍受了令人恼怒的航程。世人无论待他好坏,对他来说都是一样的。他要办的都是超出一般人办的大事……

    然而在这批谈话的人中,有一位可敬的德弗勒神父,他看见围在他身边的年轻会士,听了上面的话,未免太兴奋了,便以他的老经验来抑止这些充满理想的青年。可是他的话又引起了在场的帕米奥神父的严厉反驳:

    怎么啦!您就是这样鼓励听您谈话的青年会士的吗?您打算把一支胆小怕死,毫无斗志的弱旅派往战场吗?当初沙勿略若志趣卑下,能为宣扬真理之士打开日本大门,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吗?情况正好相反,在那另一个世界的三个海域里,虽有无数的岛屿,但为了播撒神圣仓库内的天上种子,他还嫌那么辽阔的领域太小呢!请看他写给我们会祖依纳爵和在葡国的那些会士们的信:字里行间充满了希望、勇气,以及烈火、风暴、雷电。这种以圣爱之火燃烧众人的热情,是圣神降临到使徒身上的特征。

接着帕米奥神父带着笑容对德弗勒神父说:

    在我看来,您将成为一个不善于使用元宝去贸利的商人。伟大的君王交给您使用的元宝,是要您加倍求利的……到时候,您得漂亮地归还您的元宝。您知道圣经中那个不善于理财的仆人是如何受到处罚的。对此,您还有什么话说?

 德弗勒神父很快就作了回答。他的回答是我们不难想见的。他在回答中,为了说明传教的热忱该如何付诸行动时,便提到了那些值得我们赞赏的明智法则。而他所提出的建议和保留的意见都是“周到而稳妥”的,不但不会令使徒感到沮丧,反而令使徒增加力量和激情。他不愿意别人批评他好像一个“对学生管头管脚”的严师;事实上,情况完全不是这样,他和波朗科神父和帕米奥神父一样,都劝年轻的会士要向沙勿略学习,以满腔热忱和喜悦去迎接工作和接受考验.

    德弗勒并非倚老卖老,动辄教训人的老神父,他只是认为把那些充满梦想的青年人召回到现实世界上来是个好主意,他是在帮助初学修士驱散有害于他们神圣志愿的幻想。方济各认为,我们应从所结的果子鉴别它是什么树:凡不在真正的喜悦中产生的神圣志愿,一接触现实就会像雾在阳光下那样消失。

    使徒沙勿略在创造天地万物的天主的推动下,见到自己的志愿不断地在按天主的要求壮大,但他同样也会不断地觉悟应打消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梦。方济各曾遇到不少巨大的困难和极大的失望,对此我们将在后面作深入的探讨。梦与现实之间一旦有了断裂,痛苦和怀疑便乘虚而人。上主难道会把他带到毫无成绩可言的事业中去吗?事实上,我们这位使徒,即使面对小小的一个理想,也会时常问自己,这理想会与事实相违吗?会与天主的旨意相背吗?如果由此而引起的痛苦,不能被天主圣神的喜悦所补偿、所克服、所改变,那么说明这样的理想非抛弃不可。天主在祂所选择的专为传扬祂圣名至异教人中间的这位使徒身上,在他开始回头时,就给他留下了辨别理想真伪的标志,这决不是徒然的。这个来自天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有经验,常鲜明地出现在他面前,使他战胜所有不可靠的经验,而凭心中神圣的喜悦作出最后的裁决!

方济各若不肯放弃表面看来是极其疯狂的事,而去实现出于热情或因爱基督而策划的事,那么他所追求的,决非人间天堂,也非现世完美无缺的成就。人类的生存条件便是奋斗,诚如他对在纳瓦拉家乡的那位已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感到厌倦的堂兄所说的话那样:

    尊敬的医生,上主会给您力量的,假如我们在现世因祂吃苦,来世将得到她的安慰。(1540年儿月4)

    这位圣保禄和圣依纳爵的门徒知道在现世应期待的只有基督的苦难。他若没有这样的现实主义精神,他的传教热忱就不会这样久长:这位使徒因而也不能克除使人难以接受的种种挫折,而一个四十岁的人就会在失望中感到忧闷和恼怒。然而方济各将号召并吸引不少欧洲人士前去跟随他,因为他深知支配这世界的并非政治势力或金钱势力;支配这世界的还是那神秘的罪恶和圣宠的现实,而他知道,最终决定一切的还是圣宠,因此他能光明正大地号召他的同会神昆,前去做更艰苦的工作,因为他已体味到了其中神圣的喜悦。

喜悦的感染力

    有的人,按英国人的说法,是像磁铁那样具有吸引力的;他是不会让接近他的人无动于衷的。这样的人不必唠唠叨叨地说许多话,只要他一来到,人们心中便会隐约感到有一股神奇的火在胸中燃烧似的。沙勿略就是这样的人。当初他的转变就曾引起过一个名叫米歇尔.兰迪瓦尔的仇恨,此人出于嫉妒心理,后来在罗马曾多次厉害地难为依纳爵。方济各经常吸引人为上主服务,例如富商若望.代罗,“过去他一直是商业场上的一个好手,如今却成了基督的战士”;又如从新西班牙回来,行踪不定的科姆..托雷斯司铎,第一次跟沙勿略接触后,就被他吸引住,而愿意伴随他了。后来他成了方济各在日本的第一个伙伴,而且成为驻守在那里的第一个使徒。

    方济各觉得在果阿的会士,也该照他那样去做;为自己能获得助手,他写信说:

    每个人都该尽最大的努力争取一个伙伴,不论他是司铎还是平信徒,只要他觉得自己不怕被世俗、魔鬼、肉身三仇所咒骂……并且愿意报复三仇就行。

    方济各自己则想到了年轻时的伙伴,那个正在葡王朝廷上脱不了身的西满.劳德利盖。他请求他到自己身边宋:“西满,来吧!这里有那么多工作要您做呀!

    按照一个认识方济各的年轻初学修士的说法,他是一位远征军的特帅,能使每个战士都跟着他的足迹前进。方济各若要详细说明他的工作计划,便会滔滔不绝地说:“这无非为了使你们神圣的志愿得以实现。”他在日本时,便会这样表示,他要“打开一条路,好让你们神圣的志愿最终在那里实现”。他也同样支持人们心中的热情,他写道:

    愿有大批怀着极其神圣的志愿,想在从未认识耶稣基督的灵魂上工作的虔诚而善良的修士来到这里,因为在这地域广大的日本国,完全有实现他们神圣志愿的地方……而在另一个更广大的中国更是如此。

    他甚至还做好了准备工作,以迎接欧洲的博学之士前来,只要他们一到,便为他们配备译员。。他说,届时我们足以与日本人的高等学府匹敌。。

    方济各毫不犹豫地召唤那些充满雄心壮志的青年前来继续他的工作。他自己已受了那么多苦,我们不免要问,他很快就让那些年轻人就范,充满幻想,岂非罪过。不错,方济各会给他们带来‘1t2苦,但也会给他们带来喜悦。在此,我们得探索一下真喜悦的奥秘。最早跟随方济各并和他在一起的伙伴曾体验过这真喜悦。诚如恩里克斯于1548年曾说过的那样,他们所得到的并非虚假的安慰,而是蕴藏在十字架内的喜悦。

    在领会方济各所发出的热烈的召唤之前,我们先来听听他的徒弟们所作的见证吧!他们也都是富于理想,心胸像海洋一样广阔的人。即使像兰奇洛托那样患肺病又多疑的人,也表示他跟果阿的传教士们一样,寄希望于埃塞俄比亚宗主教的来临,他们无不希望有这样良好的成果。兰奇洛托神父这样说:,

不仅埃塞俄比亚教会将与罗马教会重归于好,而且还有其它的地方教会如阿美尼亚、叙利亚、亚历山大教会也都一样,因为这些教会在埃塞俄比亚教会的带头下,也都有可竺前往罗马了解情况。据那些消息灵通人士说:那些教会苎愿意服从罗马教宗,只因土耳其人从中作梗而已。他们若能果断行动,长期以来,这将是侍奉天主的最大壮举之一!

传教士们途经莫桑比克时,便有人梦想去圣洛伦索鸟; 自欺欺人1546年起恩里克斯神父认为该鸟长达成1200公里或者说1650公里,实际远不止这些。他们像方济各一样向人发出了前往该鸟传教的热烈呼唤。因为在他们心目中,这世界另一端的人都在沉睡之中,该把他们唤醒,让他们在自已的国土上安居乐业。但要做到这一点,必需让已经找到上主的人,把自已内心的喜悦闪耀在人前。他们的工作是极其艰苦的,表面看来也是毫无意义的,然而只要他们在工作中把内心的喜悦透露出来,就能把人从远处吸引过来。巴尔泽在赴印度途中,曾在莫桑比克休息过十五天。他这样写道:

    那里的人见我们不分昼夜,一直守在病人身边,无不感到惊讶说:“这些都是些极其不寻常的人。他们说是来休息的,却做起更为艰苦的工作来了,他们不但不感到疲乏,反而精力更旺盛!,,简单地说,因为他们只知道:“天主是我们的力量”……(15481213)

    的确,在他们身上具有世人所不知的力量,而这力量使他们能做出超越本性的事。

 , ;   然而现在让我们再来谈方济各吧。他处在极度贫困中仍感到喜悦,他整个一生都在加深自己的灵修生活,最终他出现在十分遥远的地方,以至再没有什么事物可以干扰他。在此我们只要引述一下他写信给欧洲教友时所发出的动人的呼喊就够了。他给他们许诺的只是圣教会的疆域将得到开拓,教友的数量将得到增加。他要跟魔鬼及膜拜魔鬼的人展开斗争,保证自己在战斗中充满喜悦,他的喜悦之情,给读他热情洋溢之信的欧洲教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喜悦与快感不是一回事:快感只有通过贪婪的人才显示出来,而喜悦是具有感染力的。喜悦以世界为幅度,而且是不会枯竭的,一个人把喜悦全部通堡给人,反而会更加喜悦。方济各曾滔滔不绝地给人讲明这个道理,因为这是他的经验之谈。他知道许给人的只有充满喜悦的眼泪,凡见到他的人,无不被他的喜悦所打动。他禁不住要把自己的喜悦告诉他视为兄弟的众人;他要在极负盛名的基督宗教国家内大声呼喊他心中所充满的喜悦。1545年初,巴黎人所谈论的那封信就是一例。这是他在一年前写的信,信上陈述了他在印度海岸传扬福音的成绩。我在此所援引的是釆自当时

法译本中他向欧洲博学士发出号召的那一段,而只是稍稍改用了一些现代化的字句:

    这地区的许多人所以不知道福音,不接受真理之光,是因为没有人愿意投身于福传事业。不知多少次,我仿佛仍在索尔本,像丧失理智的疯子那样,声嘶力竭地攻击欧洲那些大学,特别是巴黎大学。

    我对极其关心自己学问的人大声呵斥:他们还不如把自已的学问造福于那些需要学习的人。多少灵魂因无知将落入永罚之中,而全能的天主创造他们时,原是要他们享受永福和永生的!他们若在文学方面欣赏其中深奥的道理,必定会记住,从家主那里接受的元宝是要当众结账……家主同他的仆人们一起回来时,是不会放过接受元宝的人。

确有不少人放弃了原来的计划,改变了人生的道路和生活方式,愿意及早地听从天主的旨意。他们听到天主的旨意后,便以极大的热忱努力去实现天主的计划,他们这样做,远胜当年一味追求人间虚浮的文学。他们会这样说:“我的天主啊,我在此已作好一切准备,我怎样做才能中悦祢呢?祢就派我到祢所喜爱的地方去吧!甚至派我到印度或天涯海角去。我的天主,我的主啊!只要祢喜欢就行。这样,他们一定会生活得高兴和快乐,从而更有把握在死时时得见仁慈的天主,去从容面对那必将来到的可怕的审判,因为他们能这样说:“我的天主,我的主啊,你给了我五个元宝。”

然而我十分害怕,许许多多在大学里研究学问的人喜欢夸耀自己将获得的高位:当上主教,得到俸禄和官职,并以学问作为当上教区参议员或主教的正当和必要的途径。一般人口头都是这样说的:我要读大学文科,好在教会内得到爵禄,然后我将为天主度此余生。这样的人实在愚蠢至极,因为他们完全顺从自己错乱的感觉和欲望行事。一开始,他们就认为自己妁想法是对的,而且认为自己应该那样去做,因为他们并不愿意天主的旨意得以奉行,而且也不愿意完全信赖天主,把自己彻底交给天主,听从他的圣意,相信他的眷顾。他们唯恐天主不要他们心中想要的事,如果他们听从天主的圣意,就得不到他们想得到而不该得到的利益。  以上的话,我是以巴黎大学为假设的对象而写的,或者说,我是假定写给我的导师德科尔尼布斯和皮卡尔先生的。

    只要有人肯殚心竭力地寻找那些心地正直的人前来,不知将有多少.人将接受福音信光的宠照!  因为心地正直的人所寻求而找到的,不是属于他们自己,而是属于耶稣基督的一切!在这地方的确有大量的人前来信仰耶稣基督。不知有多少次我给人付洗,累得手臂举不起来,无法再给人注水;不知有多少次,我的嗓子已嘶哑,需要恢复过来,因为不知有多少次,我需要大声对人宣讲信经十二端和天主十诫,而且我还要求他们背诵并领会那些已译成他们语言的祈祷经文。此外,我还得给他们讲天堂和地狱的道理,告诉他们谁会升天堂,谁会下地狱;不知多少次,我给他们张挂信经和十诫图,对他们逐条讲解。我时常在一天之内,要给全村的人付洗,在这块土地上,已有三个信仰基督的大城镇。  由于印度总督是我们耶稣会的朋友,而且他也愿意得到我们的友谊,便十分愿意修会再派几个传教士来到这里……。

    方济各的这一号召回响了好几个世纪,从而引发了不少圣召。首先响应这号召的当然是纳达尔了,他在巴黎时已认识依纳爵和沙勿略,但他不愿意跟他们结为伙伴;直至15456e,他在西班牙马霍克退省时,读到了上面所引述的沙勿略的那封打动人心的信后,才加人耶稣会,以后他代替沙勿略当了依纳爵第一位秘书,依纳爵本打算把沙勿略召回身边来当自己秘书的。纳达尔堪称耶稣会第二奠基人,因为是他向已发展到各地的耶稣会宣布《会宪》的。

    最后沙勿略以乐观的心情结束了他的那封信:

    关于这个地方,我不知该对你们再说些什么好,我只有说这地方很大。天主要把安慰赐给在这外邦人中间工作,劝化他们皈依基督的人。若说在这现世生活中还有什么喜悦的话,那就是我时常听到有一个生活在这些基督徒中间的人说:“主啊,别给我这么多的安慰!祢是无限善良,无限仁慈的,既然祢赐给我这么多安慰,就把我带到祢的神圣的光荣中去吧,因为你既然如此深情地把自已通传给我们受造的人,我们若见不到你,我们的生活将是多么艰难哪!”哦!如果一个求学问的人不断研究,为了从中得到安慰慰,便会不分昼夜,努力求得学问;哦!如果一个大学生在明白事理中寻找喜悅,并在寻找喜悦中使人感到认识天主、侍奉天主的必要性,那么当基督对他说:“把你经手的账交出来时,他将得到更大的安慰,因为他发现自己已作好充分的准备了。

方济各常用这样的论证来帮助那些跟他一起在主人的葡萄园内工作而偷懒的人;因为主人是要来查账的,但更重要的是,忠心的仆人将得到莫大的安慰。他一心想把这道理讲给欧洲知识界的精英们听。五年后,他从印度外的摩鹿加执行了伟大的传教使命回来而即将赴日本时,觉得展现在他面前的天地无限广阔。他说:

    当我体验到那里的情况以后,我将十分详细地把那里和印度的情况写信告诉葡国科英布拉学院和意国罗马学院以及所有的大学,特别是巴黎大学,好使人们不再在如此无忧无虑的生活中研究学问,建立坚实的信理学基础,而对外邦人的愚昧无知却无动于衷!(1549120)

    到了日本,他又对在果阿的耶稣会会士说,留待他要做的事,只是给基督宗教国家的大学写信了,以此解除自己良心上所感受到的责任,从而给他们加重责任。并告诉他们,他将在解除这重荷中得到真正的喜悦。他虽在传教工作中感到筋疲力尽,但他在千辛万苦中依然十分高兴:

    我虽已满头白发,但就体力而言,我似乎比以前更强壮了,我们在知识分子中一起探讨世人得救该遵循什么律法时,工作虽然辛苦,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极大的满足。因此,我在日本山口,由当地的领主授权给我宣讲天主的律法时,见到有这么多的人,通过我们的译员前来向我们提问,同我们辩论,他们在辩论中不断取得胜利,看到我们的主、天主胜地过异教徒所敬奉的神道,我想可以完全真实地这样说:
在心灵上,我这一生从未有过这么多的喜悅和满足。

    我见到教友在异教徒前获胜后的喜悦,高兴得连身体的疲劳也感觉不到了。我也见到教友同异教徒辩论时的热忱,他们不仅胜了他们,还劝他们当基督徒。我亲眼目睹教友的胜利,以及每个教友胜利后的喜悦,感到莫大的安慰。但愿现在有人能把我们体味到的满足感,淋漓尽致地写出来,把仁慈的天主所通传给我们的喜悅和安慰,传送到欧洲各大学。我深信届时会有许多博学之士,另觅赖以生存的基础,贡献他们非凡的才能,谋求各民族的归化。在我看来,体味到伴随着如此疲劳而来的喜悅和安慰,并认识到在日本广扬圣教的有利条件,许多学者必定会中止他们的学术研究工作;许多参议、司铎和其他神长,也必定会放弃他们的地位和收入来日本度另一种生活的;他们在这样的生活中,将得到比以前更大的安慰。(1552129)

    这位胸怀大志的人,直至他暂世生命的末刻,由于从死亡中复活的基督一直生活在他内,始终生气勃勃,克胜一切失望的情绪而给人许下极大的喜悦。所以他能像圣保禄宗徒那样说:“愿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天主和父、仁慈的父和赐给各种鼓励的天主永受赞美;他在各种患难中鼓励我们,使我们因从天主那里领受了鼓励,也能去支持其他那些在各种患难中的人。”


 

 

 


 

 


 

 

   

上一篇:引言
下一篇:二、接受考验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本站简介 | 站长申明 | 投稿信箱 | 德兰圣乐 | 有声书馆 | 每日祈祷
愿天主祝福你,保护你;愿天主的慈颜光照你,仁慈待你;愿天主转面垂顾你,赐你平安!小德兰
开站时间:2006-12-24
您永远是第(1)位蒙受祝福者
站长:小德兰 Email:dadelanxiaodel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