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自幼便喜爱追求真理,当他入学时,就已令私塾的老师刮目相看。他常向母亲问及宇宙人生的奥秘,使母亲惊异辞穷。13岁时,随母亲前往美国夏威夷州檀香山市大哥的家,开始有爱慕西学之心。14岁时,进入当地一间基督教学校就读,他非常积极参加每天早晚的祈祷会和主日崇拜,因此逐渐加深认识基督教教义。17岁时,转学到圣路易学院,当时他已决志归向基督,且有受洗的意愿,并热心传福音。不料他的大哥得知后,十分震怒,逼他放弃信仰,否则便要他回老家去。他坚决不肯放弃信仰,故只好毅然回到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 对信仰的坚执 回乡后,他向同伴宣传拜偶象是迷信。后来到香港,在拔萃书院就读,课余前往道济堂参加礼拜。18岁时,在香港公理会受洗,取名「日新」(广东话与「逸仙」同音),乃为「得救重生」、「成为新人」之意。大哥闻讯,大为不满,竟召他赴檀香山,并收回其分得的家产。他却处之泰然,毫无怨言。他大哥为防止他接近教会,时常监视他,令他极其苦闷。他深恐壮志消磨,即请老师资助他回国。后入广州博济医院专攻医学,以便借行医掩护革命运动,实现救国救民大志,当时他年仅20岁。次年转入香港西医书院就读,院长是英国医学 在神面前庄严宣誓 完全仰赖神的恩助 1896年,孙中山在伦敦被清政府驻英公使馆绑架禁闭,准备解回中国杀害。期间,他一连六七天,终日不绝祈祷,愈祷告愈恳切。至第七日,心中忽然感到全然平安。就在千钧一发之际,他虔诚的基督徒老师康德黎营救了他。若不是在檀香山偶遇康德黎,他就无法得知康德黎将返回英国,更不知其伦敦的地址,所有这些都足以说明肯定有神的奇妙安排和保守。 1905年,孙中山倡导中国「同盟会」,其中被清政府列为「四大寇」而着力通缉的孙中山、杨鹤龄、陈少白、尤列都是基督徒。孙中山一生以基督教的精神救世救国,历经艰危,均靠神出生入死,化险为夷。当辛亥革命成功之时,他在美国的友人欲为他设宴庆贺,他却谦虚恳辞,说不必盛宴铺张,只需吃一碗面即可,应首先向神感恩。当时他为答谢友人,特以腓立比书4章6-7节:「应当一无挂虑,只要凡事借着祷告、祈求,和感谢,将你们所要的告诉神。神所赐、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稣里保守你们的心怀意念」奉赠,并对友人说:「我革命所以能够成功,乃完全仰赖神的恩助。」 敬畏那当受敬畏者 清朝初年,随着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礼拜天」这一基督教用语开始在中国出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后,他遵行圣经的教导,开始实行星期日休息制。他还提倡男女平等, 1924年,中国基督教教育年会25周年庆祝大会,恳请孙中山致词,他说:「教会之入中国,既开辟中国之风气,启发人民之思想,使中国人能摆脱异族之束缚,正如摩西领以色列人出埃及。但以色列人出埃及后,还流离困苦于荒凉沙漠间40年,必待约书亚以领之,而至迦南美地。在中国当约书亚之任,以领中国人民至迦南乳蜜之地者,除中国基督教会,还有谁呢?」 孙中山曾说过如下既精辟,又有远见的话:「建国之基,发端于心理」,故应「神道而入治道,使国人敬畏那当受敬畏者」,中华民族才有大希望。他的政治主张有不少是汲取了基督教的教义。作为一名基督徒,孙中山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以基督「非以役人,乃役于人」为宗旨的一生。耶稣对门徒说:「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谁愿为首,就必作你们的仆人。」(太二⑻26-27)这是极其伟大的观念,今天的民主作风由此奠定。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孙中山病逝于北京,享年仅59岁。中国教育家、神学家、博士、教授、牧师刘廷芳对他非常崇敬,曾写诗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