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37-39章
歌谱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开启智慧,洗涤心灵。

   独语,泛舟,带你共同译读《道德经》! 

《老子》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道”永远无所作为,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做的。侯王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则为政治民,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自生自灭而得以充分发展。自生自长而产生贪欲时,我就要用“道”来镇住它。用“道”的真朴来镇服它,就不会产生贪欲之心了。如果万物都能没有贪欲之心,天下就能太平,就能处于永恒的状态,从而达到自定。

《老子》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有上德的人,不自以为有“德”,所以是有德。

有下德的人是有心施“德”,所以他无德。

有上“德”的人“无为”是出于无意,所以无所不为。

有下“德”的人,“无为”是出于有意,所以无所作为。

有上“仁”的人刻意而为,不自以为是。有上“义”的人刻意而为,还自以为是。

有上“仁”的人要有所作为却没人回应他,于是就扬着胳膊强引别人。

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

“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

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并且是愚昧的开端。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浇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浇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老子》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往昔曾得到过道的:天得道而清明;地得道而宁静;神得道而英灵;河谷到道而充盈;万物得道而生长;侯王得道而成为天下的首领。

推而言之,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宁,恐怕要震溃;人不能保持灵性,恐怕要灭绝;河谷不能保持流水,恐怕要干涸;万物不能保持生长,恐怕要消灭;侯王不能保持天下首领的地位,恐怕要倾覆。

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们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不就是以贱为根本吗?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无须赞美称誉。不要求琭琭晶莹像宝玉,而宁愿珞珞坚硬像山石。

 

 


点播次数:94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