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把人道理解为人对他人的真正善行。人道这个词表达了这样的含义,我们应该努力行善,这不仅是伦理命令的要求,而且与我们的本质相符。 人道促使我们,事无大小都要听从我们心灵的启示。通常,我们更愿意做那些我们的理性认定是善和可行的事。但是,心灵是比理智更高的命令者,它要求我们去做符合我们精神本质的最深刻冲动的事。 人类并非从来就具有人道理想。它的实现是个历史过程。 作为符合我们本质的对他人行为的人道概念,是先后生活于罗马和雅典的斯多葛派哲学家帕奈修(公元前180一前110)提出的。 这种深刻而富有活力的伦理学的创立者和宣告者在中国有老子(生于公元前604年)、 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79)、墨子(公元前5世纪)、 孟子(生于公元前372年)。 在印度有佛陀(公元前550一前477);伊朗则有查拉图斯特拉(公元前7世纪)。 在希腊一罗马世界,他们是哲学家伊壁鸠鲁(公元前341一前270)和晚期斯多葛主义者塞涅卡(公4~65)、埃皮克提图(卒于公元138年)和马可·奥勒留皇帝(公元121一180)。 埃皮克提图是一个奴隶,他的主人在罗马给了他自由权。后来,马可·奥勒留皇帝成了他的学生。 这些斯多葛哲学家的人道观念包含以兄弟情谊对待奴隶的要求。他们的伦理学很接近基督教的伦理学,尽管基督教只信仰一个神。首先起来反对非人道格斗的塞涅卡。 犹太教人道伦理学的奠基者是先知阿摩司和何西阿,他们生活于公元前7世纪。 耶稣布道和使徒保罗的书信包含着关于善行的最深刻论述。 耶稣在加利利的首次布道即登山宝训中,是以称誉得到天堂永恒幸福的行为开始的。这种行为包括温柔、仁慈与和睦(《马太福音》第5章第5、7、9节)。 耶稣在耶路撒冷圣殿的最后布道中宣告:在人主将主持的法庭中,进入天国首先取决于人们是否爱困境中的人(《马太福音》第25章第31~40节)。 在《哥林多前书》第13章的颂歌中,保罗描述和赞美了真正的爱。 “爱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不嫉妒,爱不自夸、张狂。爱不做羞耻之事,不求私利,不轻易发怒,不计别人的恶。爱喜欢正义和真理。爱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希望、凡事忍耐。” ‘如今常存的有信、爱、望三个原则。其中,爱是最大的。” 千百年来,颂歌激励了多少爱啊!它带来了多少警告和安慰啊! 深刻的宗教和深刻的思想共同创立和宣告了人道的理想。我们从那里接受了这一理想。我们信奉人道的理想,并确信它是真正文化的伦理要素。 在近代,由于新知识的出现,这种理想深化和扩展了。这就是说,人们开始考虑这样的问题,我们的同情是否不仅与人相关,而且也与一切动物相关。它们的生存就象我们的生存一样:畏惧、承受痛苦、注定要死亡。 我们人类是怎样拒绝同情和帮助动物的呢?人类已经承认了人道的理想,但他们还是停留在古老的天真的世界观中:人是动物的主人,能按自己的爱好随意对待动物。 在中世纪,却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他就是弗兰西斯科·冯·阿西斯(1182~1226),弗兰西斯科托钵僧团的创立者。阿西斯认为,动物是他不用语言与之交往,并给它们以爱的生命。 但是,阿西斯时代的人,以及后来的人,并没由此触动去思考他们对生物的行为。 著名的哲学家笛卡尔(1596~1650)甚至使这种不同情感更强化了。他说,动物没有灵魂,也没有感受性,只能在表面上感受到痛苦。 然而,人不应把自己当作动物的主人,而是动物的兄弟的思想,不可能一直被置之不理。从18世纪开始,意识到它,赞成它的人出现了。这些人开始较少。人们对他们的观点表示惊讶,并加以嘲笑。人们把他们对动物的同情当作不可理解的多愁善感。但是,这种值得尊重的思想逐渐有了追随者。当今,它已得到了实际的实施。 人们承认,敬畏一切生命是自然的,完全符合人的本质。在学校里,儿童学习与动物友好相处。我们由此也从不完整的人道思考走向完整的人道思考,并拒绝我们仍束缚其中的天真的非人道。这一切,是人类精神史中最重要的事件。漫步在完整的伦理认识中,我们对此感到幸运。 现在,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就是要去实行符合我们本质的完整善行,它显示为一种具有历史作用的力量,并开辟人道的时代。 在当今人类历史中,关键在于是人道的信念还是非人道的信念占主导地位。如果是非人道信念占主导地位的话,它不想放弃在一定条件下使用今天所拥有的可怕的核武器,那人类就已毁灭了。只有不考虑使用这种武器的信念,战胜了非人道信念,我们才有希望看到未来。 人道信念在当今具有世界史的意义。 1961年9月12日于兰巴雷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