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德兰爱心书屋  
 
小德兰爱心书屋
 
早期基督教素食观列表
·前 言
·第一章 犹太教素食观——基督教素
·第二章 早期基督教与素食
·第三章 非暴力思想——早期基督教
·第四章 早期基督教素食观与动物权
「我的民因无知识而灭亡。你弃掉知识,我也必弃掉你,使你不再给我作祭司。」
第四章 早期基督教素食观与动物权利
第四章 早期基督教素食观与动物权利
浏览次数:3488 更新时间:2007-5-23
 
 
 

根据前几章的有关论述,可以看出古代犹太教、早期基督教对待动物的观点:所有的生命都是上帝创造的,上帝的慈悲遍及一切受造物;上帝眼中的义人慈悲对待动物与人类;动物的生存并非为了满足人类的口腹之欲,动物与人一样都有自由生存的权力,它们的生命同样受到上帝的关爱;任何杀生害命的行为都要受到上帝的谴责;早期基督徒在行为、思想、灵性三个层次上遵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非暴力原则。从犹太人最伟大的先知摩西对待动物的方式可以看出,在摩西眼中动物是有知觉的、知道冷暖、饥饱,像人类一样知道贪生畏死,知道疼爱自己的孩子。这足以证明犹太教早在3000多年前就明白动物具有感知能力,具有和人类相似的情感,这一点今天的科学才刚刚认识到。

 

第一节  西方社会对待动物问题的道德反思

一、西方社会对待动物问题的传统观点

在近2000年的历史传承中,尤其是在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之后、在基督教迅速世俗化的过程中,早期基督教教义、教规中有关非暴力、慈悲对待动物及素食等观点被后世的基督教会所逐渐遗忘和曲解。中世纪以来亚里斯多德、奥古斯丁、阿奎那等人的观点逐渐成为西方社会对待动物的主流观点。亚里士多德主张动物是为了成就人类的目的而存,亚里士多德从不否认人也是一种动物;事实上,他将人界定为“理性的动物”。他认为,大自然万有基本上便是一套阶层结构,理知能力较低者存在,是为了理知能力较高者之用:植物为着动物存在,动物又为着人类而存在——家畜类为着人的役用和食用,野兽(至少其中多数)为了人的食用及其它生活用度,例如穿着和用具。由于自然造物不会没有目的或者徒劳,她创造一切动物乃是为了人类绝无可疑。令人遗憾的是,亚里士多德的看法,而不是毕达哥拉斯的看法,日后构成了西方传统对待动物态度的主流。后世接受了物质主义、暴力思想的基督教也转向了这一观点。奥古斯丁(Augustine) 在诠释“十戒”中的“勿杀”时,曾明确摆明为什么不能将“勿杀”的范围扩大至一切有生之物上:“当我们读到‘勿杀’时,我们认定这并不是指灌木丛,他们没有什么感受,也不是指非理性的动物,飞的、游的、走的或爬的动物,因为他们与我们不存在什么理性的联系,他们未被赋予我们所赋有的理智。因而正是出于造物主的公正安排,他们的生与死都是从属于我们的需要的。”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托马斯•阿奎那虽然主张虐待动物是有罪的,但这种罪既不是“不义之罪”本身,也不是“致命之罪”,而只是“有背于节制的美德”,重要的是对于动物的残忍会导向对人类的残忍。 

上述这种以人类为中心,功利主义的想法,把动物视为不具理性、不具道德地位、上帝创造供人管辖、 任人宰割的低等存在物。加上后来笛卡儿所倡,动物只是“无感觉的机械”之观念,长久以来支配着西方世界,使人类剝削动物的行为合理化。

 

二、动物解放运动的先驱者——彼德•辛格

20世纪以来西方兴起“人类对待动物”的道德反省潮流,动物权利与保护运动蓬勃发展,以亚氏、奥氏、阿氏为代表的基督教传统观点受到了批评和质疑。英国著名哲学家、应用伦理学家彼德•辛格是这一运动中的杰出代表,他于1975年出版的《动物解放》一书开创了动物解放运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在书中他激烈地批评了基督教传统对待动物的态度,指责主流基督教界在前1800年中完全置非人类的动物于关怀之外。

他认为:“《旧约》虽然直言人类支配其它物种,对它们的痛苦至少还表示了些许关怀。《新约》里却完全看不见任何禁止对动物残忍的说法,也完全不曾建议对它们的利益有所考虑。”“用野兽进行搏斗在基督教时代继续进行,直到罗马不再富裕、帝国版图收缩,以致于野兽更难取得,这种做法才有式微迹象。事实上,这种搏斗到了今天仍然存在,西班牙以及拉丁美洲的斗牛赛即为例证。其实,罗马竞技的背后心态并不是特例,而是通则。基督教与罗马人一样,断然把动物排除在施予同情心的范围之外。结果,虽然对于人的态度大为缓和改善,绝非昔日可比,对于动物的态度却依旧粗暴残酷,不改罗马时代的作风。事实上,基督教非但没有矫正罗马人对待动物的态度中最严重的部分;相反,前辈极少数平和温文之士所维系的一点泛爱星火,反而不幸遭基督教完全熄灭,为时许久许久。

直到1988年,一份罗马天主教会的正式文件,才显示环保运动开始对天主教教义发生了作用。教宗若望保罗二世在题为《社会关怀》的通论里,呼吁人类的发展应该包括“对于自然界万物的尊重”,他接着说:创造主赋予人类的主宰权,并不是绝对的权力,我们也不应该妄谈“使用和滥用”的自由,也就是随意处置事物的自由……就自然世界而论,我们不仅从属于生物法则,并且还从属于道德法则,违犯必遭惩罚。一位教宗竟然如此明白地拒绝了人类的绝对主宰观,着实令人看好,不过这是否象征天主教有关动物和生态环境的教义有了历史性的、迫切需要的方向转变,则仍有待观察。当然,曾经有过许多具有人道心的天主教徒,尽力改善教会有关动物的立场,并且偶尔取得成果。一些天主教徒由于关切人会因为残忍而逐渐趋向下流,得以坦然谴责人类对其它动物的最严重虐待行为。不过,大多数天主教徒仍然受制于天主教的基本观点。 

 

三、“动物福利与神学”教授——安德鲁•林基

如果说彼德•辛格的《动物解放》是西方思想界对于基督教在对待动物问题上的批评,那么安德鲁•林基的《动物神学》则是西方基督教界内部对于基督教传统在动物问题上的反思。出于对传统基督教对待动物态度的不满,20世纪70年代,当时还是英国神学院学生的安德鲁•林基积极参与动物权利运动,致力于在基督教神学中,寻找有关动物地位,和人与动物之关系的思想泉源。20多年以来,安德鲁•林基一直致力于“动物神学”的研究,不但解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並有效回应了一个多世纪以来,无数人对此议题的关切,同時亦为当代教会开创动物神学传统。安德鲁•林基现为牛津大学教授,是世界上第一个“动物福利和神学”教授。在题为《每个生灵的福音》文章中林基教授讲述了自己的观点:“我在过去25年多的时间里一直在为动物呼吁。我起先认为,虐待动物本身,尽管是一种严重不良的行为,但对于基督徒(的信仰)来说,不算是个大问题。我曾相信此事堪称重要,但并非主要。可我现在观点不同了。说到疼痛,受苦与死亡,我们对千百万动物的所作所为,一直都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伦理问题。进一步说,我现在认为这个问题涉及基督徒所信奉福音的核心。上帝无克无敌之爱的福音,不仅仅是对人类之爱,而且是对所有生灵之爱。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特别是耶稣的上帝,关爱着所有的生灵。基督徒必须开启全新,宽广的心胸,足以容纳两大福音真理。

第一,动物为上帝创造的生灵:既非人类财产,也非共用设施,资源或者商品,而是上帝眼里珍贵的活物。第二,动物们如基督般正在受难。约翰•亨利•纽曼1842年在牛津布道时说:“兄弟们,想一想当动物受残暴虐待时你的感觉,那就如同基督的十字架及其受难经历在你心中激起的那种感觉。”两眼关注着钉受十字架之苦的基督徒们,应该特别能够理解无辜者受难的苦痛。基督的十字架,乃是上帝绝对与弱小,寡助,易伤者站在一起的象征,最为重要的一点,它是上帝绝对与无保护,无防备,无辜受难者站在一起的象征。

我曾经讨论过,对受难的感知应该被当作对福音的遵从。然而事实上,正是在今天的基督徒当中,可以看到对这个福音最大的背离。…… 这种背离有着漫长而不光彩的历史。从九世纪到十九世纪,上千只动物被宗教法庭作为罪犯判处死刑,受到野蛮对待。近至十九世纪中期,教皇庇护九世禁止在罗马设立动物保护办公室,理由为动物们没有内在价值,我们对它们作什么不需要尊从基本的道义,这已成为天主教国家通用的神学理论。

面对无辜受难却无动于衷的上帝,根本不可能是基督徒的上帝。令我们对苦痛麻木不仁的神学,并非真正的基督教神学。无视动物的苦难,一心只关照人类救赎的上帝形象,已陷入道德绝境,这一点不论怎么说都不为过。今天的基督徒们对动物之所以如此不在乎,那是因为他们所信仰的上帝对动物更不在乎。我个人相信,假如上帝美好,公正而神圣,那么每一个苦难的生灵都会得到救赎。只有这样的上帝才是真正公平的上帝。”

虽然彼德•辛格与安德鲁•林基两位先生都没有认识到早期基督教所具有的非暴力、素食及慈悲对待动物的传统,但是他们两位分别从功利主义和基督教神学的角度阐述了实行素食及慈悲对待动物的必要性,这就为在世俗领域和宗教领域倡导动物权利保护提供了有利的理论与神学支持。彼德•辛格揭露了现代工业化养殖场的残酷现实,及其对环境恶化的影响,并且提出人道的解决方法。实行素食或减少食用动物性食品,既有利于动物,也有利于人的健康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安德鲁•林基教授的观点的确与一般人们所认识的传统基督教对待动物的观点不同。与其说是对传统基督教对待动物问题的神学反思,不如说是对早期基督教饮食观的回归,对耶稣基督原始、真实教理的回归。非常令人遗憾的是林基教授本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对自己独创性的动物神学研究充满了自信与自豪,他对于倡导动物权利不遗余力、充满了激情。他杰出的动物神学论著在今天的确具有很大的影响、对于动物权利的保护、尤其对于在基督教界倡导慈悲对待动物方面提供了系统、完善的神学理论支持。

按照早期基督教的观点、按照《圣经》的原意,所有的生命都是上帝创造的,上帝的慈悲遍及一切受造物;上帝眼中的义人慈悲对待动物与人类;动物的生存并非为了满足人类的口福之欲,动物与人一样都有自由生存的权力,它们的生命同样受到上帝的关爱;上帝是公平、正义的,是爱好诚实、善良与和平的,任何杀生害命的行为,都要受到上帝的谴责。在犹太教的众先知看来、在耶稣基督及其门徒看来上帝原本就一直是这样的上帝,只是愚昧的人们有意无意误解了上帝,把自己错误的意识与欲望强加于上帝。所以在面对漠视动物的权利、残酷对待动物的行为时,基督徒所要做的只是对早期基督教传统的回归,严格的恪守非暴力、不杀生的戒律,尽到自己作为一名基督徒的本分。耶稣基督说:“你们若爱我,就必须遵守我的命令。” 对照耶稣的教诲、使徒们的行为以及早期教父们的教导,那些违反了圣人的教诲,却又宣称是基督教信仰者的人的确应该感到羞愧、应该忏悔。

 

第二节  提倡动物权利问题的现实意义

一、动物福利观念的由来

“动物福利”的理念是建立在这样的前提下:动物是和我们人类一样有感知的,有痛苦、恐惧,有情感需求。1822年,世界上第一部与动物福利有关的法律在英国出台,爱尔兰政治家马丁说服英国议院通过了禁止残酷对待家畜的“马丁法案”,它是动物保护运动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两年后,在伦敦一家咖啡屋,牧师亚瑟•布鲁姆召集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动物福利组织“反虐待动物协会”。1840年,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给协会冠以“皇家”头衔。 1911年,“马丁法案”经过修订后成为世界上最早动物福利法规。所谓“动物福利法”的核心内容即规定动物的五大自由:(1)免于饥渴之自由---免于饥渴及营养不良的自由,可享用足够饮水与平衡饲料,以维持健康体能;(2)免于不适之自由---免于身处不适环境的自由,提供合适环境、防风避雨、保暖御寒的栖息处;(3)免于痛苦伤病之自由---提供疾病预防、疾病及受伤可迅速得到治疗;(4)表现正常行为之自由---免于剥夺表现自然行为的自由,保证供适当空间、设备与同物种互动的机会;(5)免于恐惧与焦虑之自由---避免引起心理层面的痛苦。动物福利法确立的前提是承认动物本来就享有这些权利,要求人类保证它们的权利不受侵犯。

    动物福利强调在动物的饲养、生活环境、疫病控制、运输、宰杀等各个环节给予人道对待,在其生存过程中避免饥渴、不适、恐惧、痛苦、虐待、身体损伤和疼痛,避免病毒疫害、保持健康。在宰杀时,应当采取无痛致晕、快速和与其他动物隔离的方式。这样的理念不由得使人联想起《圣经》、《塔木德》中有关慈悲饲养、宰杀动物的条例与故事,数千年前犹太人对待动物的理念与今天所谓文明发达国家的动物福利法相比亦毫不逊色。甚至更为文明与先进,因为那毕竟是在人类社会的早期,能够产生那样的理念,的确让后人感到钦佩与感慨。钦佩人类先祖的文明与圣洁,感慨今天的人们在对待动物问题上依然还存在那么多的不令人满意的地方,依然有人在使用令动物痛苦的方式对待动物。

目前,世界上已经有100多个国家为动物权利立法。在亚洲,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日本等国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都在上个世纪完成了动物福利立法。在欧洲保护动物的权利已经成为常识。2002年,德国修改了宪法,全国人民一致投票通过在宪法上写上保证动物权利,并在国家尊重和保护人的尊严的条目上,加上了“以及动物”的字眼,明确表示承认动物的尊严。这些是人类历史上有根本转折意义的事件。这样的事件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化观念的确立和一个新的人与动物关系世界的到来。这个新的观念,就是动物权利运动向长久以来的、传统的、对非人类的动物的“道德地位”的观念的挑战。

 

二、保护动物权利的紧迫性、必要性

今天谈论动物权利问题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动物福利与食品安全、人类健康密切相关,违反动物伦理的饲养行为,比如将丢弃的牛肉、牛骨磨成饲料喂给牛、将吃剩的猪肉喂给猪等,很有可能是引发一些严重传染病的原因。比如近年来引起世人恐慌的疯牛病、口蹄疫等。20056月至8月间,中国四川省爆发猪链球菌疫情,使200多人感染,40多人死亡。国家卫生部、农业部联合发布对该疫情的评估报告,指出猪链球菌属条件致病菌,四川此次疫情的发生与饲养条件差有直接关系。另外动物在被装卸和长途运输中,通常会被粗暴而野蛮地对待,如殴打、长时间地高度密集、日光曝晒、缺乏食水等,这会增加传染病的易感性和交叉感染。例如,乌克兰有一批生猪经过60多个小时的长途运输抵达法国,却被法国拒之门外,理由是没有考虑动物福利,生猪在长途运输中没有按规定时间休息。按照欧洲的动物福利法,这样的猪肉已经不适合人类食用。现代科学研究也证实,残杀、活吃动物,动物会因恐惧和痛苦而在体内产生毒素和病变,从而危害人类健康。2003年发生的令国人震惊的非典以及今天正在肆虐的禽流感都是人类残酷对待动物所造成的恶果。当人类面对非典、禽流感这样令人恐惧的疾病时,再谈动物保护、动物福利恐怕绝不是什么奢侈之谈,而是已经迫在眉睫的大事,影响到千百万人的生命安全与健康的大事。美国外交关係委员会全球卫生专案的资深研究员罗立•盖瑞特,以其著作《来袭的瘟疫》一书荣获普立兹奖,根据他的看法,只要人类继续处于“这一长串动物食物链的最顶端”,禽流感病毒的基因突变,将会发展到“规模庞大且难以收拾的地步。”唐纳德•布鲁姆(Donaldroom英国剑桥大学兽医学系教授、欧盟动物福利科学委员会主席)指出:保障动物的福利就是在保障人的福利。

以中国为例,据保守的估计,中国2005年全年生猪出栏量已达6亿头,绵羊的数量占世界第3位,加上肉食牛和禽类,中国已经成为动物饲养大国和肉类消费大国。在一个年生产近数十亿动物的国家里,动物权利保护已经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它既涉及到反对残害动物问题,也涉及到千百万人民的健康和利益。非常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在这方面起步晚、反应迟缓,至今仍没有动物福利方面的法规。这与中国文明古国的地位及世界最大的动物饲养国和肉类消费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符。这不由得使人想起一句老话:不见棺材不落泪。对大多数的人来讲,灾难、疾病只有临到自己身上的时候才叫灾难、才叫疾病。事前的任何教育、警告和事例都无济于事,无法产生任何的警示作用。正所谓: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如同中国圣人所言:小人不惩不戒。可惜的是在许多情况下,当恶果来临的时候,想悔改已经来不及了。对那千百万因为疯牛病、口蹄疫、非典、禽流感等疾病而永远失去了亲人、失去了生命的人来讲,任何话语都是多余的。他们已经没有机会听了,他们已经永远失去了亲人、失去了生命。残酷无情的现实逼迫活着人们不得不重新考虑对待动物的方式、不得不改善动物的生存条件。因为地球不仅仅是人类的家园,也是生存在地球上所有生命共同的家园,它们的权利也应当得到尊重。

 

第三节  重建与恢复早期基督教素食观的意义

出于对早期基督教不杀生、慈悲对待动物的理念的不了解,对早期基督教历史的误解,彼德•辛格对基督教的強烈指责的确有失公正。但是,针对于他生活其中的基督教来讲,他的指责是公正的。因为今天的基督教主流在对待动物问题上的确是有许多地方做的很不够,使人无法把他们与当初那个非暴力、不杀生、慈悲对待一切生灵的早期基督教联系起来。

 

一、动物并非“无感觉的机械”

在西方对待动物的传统观念中,笛卡尔动物只是“无感觉的机械”这一观点,对后世的影响甚大,为冷酷对待动物、甚至虐待动物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致使许多人认为可以随意对待动物,而不必去关心动物是否会有任何不适、痛苦的感觉。此一观点从早期基督教的观点来看是非常荒谬的。按照《圣经》的观点,万物都是上帝所创造的,上帝的慈悲遍及所有的受造物。慈悲对待动物的人会得到上帝的奖赏,相反残忍对待动物会招致上帝的不满与惩罚。而且在犹太教的先知摩西眼中动物绝非“无感觉的机械”,而是能够知道冷暖、饥饱,与人一样贪生畏死,具有求生本能的生灵。这一点从本文第三章有关犹太教如何对待动物的论述中可以清楚地了解。

其次从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来看笛卡尔的观点也是极其错误的。2005317日,在英国伦敦召开了名为《从达尔文到道金斯:科学和动物感知能力的意义》的动物认知研究全球会议。这是世界上首次召开的关于动物感知能力的国际大型会议。这次大会的主题演讲人简•古德尔博士表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动物是有认知和情感的,今后,人们应该形成一套全球性的思路,从生物学、动物学、动物福利、畜牧、兽医等多个角度出发,形成一套新的善待动物的做法。曾在非洲丛林中与黑猩猩相伴40余载的简•古德尔博士证实,她曾看见黑猩猩在帮助受惊吓、受伤或是失去父母的同类时,表现出与人一模一样的关怀和同情。这位今年已71岁的著名的英国动物行为学家指出,“我们必须明白,人类并不是这个星球上唯一具有理智与责任感的生灵”。 查尔斯•达尔文讲“人和高等动物在心理特征上没有根本差别……低等动物确切地感觉到快乐和痛苦,高兴和悲伤,跟人类一样。”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学者马克•贝科夫说:“它们(动物)不是无知无觉的木头。而人们完全为了自己,不考虑动物们的利益,费尽心机地控制它们的生命,只把它们看成是人类的棋子而已。”

欧盟《阿姆斯特丹条约》宣布农场动物是有感知能力的生物,而不是农业产品或商品。各种欧盟立法正在实施以保证从农场到餐桌过程中的动物福利以及消费者信心。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认识到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关爱动物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更多的人把动物当作人类的朋友而非“无感觉的机械”,这一点从人们对虐待动物行为的口诛笔伐就可以强烈的感受到。中国近年来发生了多起虐待动物的事件,2002年发生的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用火碱和硫酸残害北京动物园黑熊的事件;2005年复旦大学一名三年级研究生被发现在半年时间内,先残害再抛弃近30只小猫的虐猫行为。报章、媒体纷纷指责这些虐待动物的年轻人漠视生命、心理变态等等。由此可见,起码从大众舆论的角度,人们已经对虐待动物的行为进行了谴责,认为虐待动物的人心理不健全、有必要接受心理辅导。可见保护动物、慈悲对待动物正在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二、没有动物的和平就没有人类的和平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它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需要切实付诸行动的。据统计,截止至2000年,世界总人口约为60.55亿,信仰宗教者约为51.37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4.8%。其中基督教徒(包括天主教、新教、东正教)有19.99亿人,伊斯兰教徒有11.88亿人,印度教徒有8.11亿人,佛教徒有3.59亿人。以上4种传统宗教信徒总数约占世界宗教徒人数的88% 以上。这个数据表明,世界上绝大多数人信仰宗教,而其中信仰基督教的人数占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世界和平与宗教的关系极为密切,当代天主教思想家孔汉思说:“没有宗教的和平就没有世界的和平。”宗教的和平有赖于信仰者和平、高尚的行为,否则任何的信仰都不会为世界带来和平。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2000年召开的世界宗教和平大会上讲:“问题从来不在于经典和教义,不在于《圣经》、《摩西五经》和《古兰经》,而在于教徒,在于人的行为”。500多年前,印度圣人锡克教的教主那纳克讲:“沒有良善的行为,两個宗教(指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教授都会墮落。”

世界和平有赖于人与人之间和平共处,人人都遵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法则。它对于人类社会建立健康、有序的社会秩序,规范伦理、道德有着非常积极和实用的指导作用。在1993年9月举行的有六千多人参加的“世界宗教议会”全体大会上得到了讨论和通过的《走向全球伦理宣言》,在历数了当今世界上各种人为的苦难之后指出,没有一种全球伦理,便没有更好的全球秩序。《宣言》从世界各大宗教和文化的道德准则中,提出了全人类都应当遵循的一项基本要求:每个人都应受到符合人性的对待!并以耶稣的名言“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和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支持。由此可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法则不仅仅早期基督徒的行为指南,它已成为当今世界全人类追求和平、美好生活必须遵守的金科玉律。舍弃此原则,人类社会不可能建立长久的和平。把这一法则的范围扩展到动物世界,用人类的大爱来对待动物,必将为动物带来和平的福音。《完美的和谐》一书的作者罗杰•卡莱斯说:“我们欠缺的不是科技,也不是空间,我们真正欠缺的,是对动物的关心和怜悯”。而关心和怜悯其他的生灵,正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标杆。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已经逐渐认识到关爱动物就是关爱人类自身。许多人把动物当作自己的朋友,因为健康原因吃素的人也越来越多。但是当人们面对餐桌上的动物尸体的时候,多数人还是大快朵颐,忘记了不论它们生长在哪里,饲养场还是大自然之中,它们也是动物,都是人类的朋友。如此对待朋友,恐怕有失水准,无法展现人类的应有的道德和高尚的品质。英国剧作家萧伯纳说:“动物是我的朋友,我不会去吃我的朋友。”世界和平要靠爱心的行动来实现、任何的杀戮行为都不能为世界带来永久的和平。这样的道理许多人都会理解,但是当把这个道理运用于动物世界时,许多人就有些疑惑了。忘记了我们人类只是地球这个多姿多彩世界上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与其他生灵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权力为了自身的口腹之欲去剥夺其他生灵的生命。越来越多的瘟疫和旷世绝症再三的向人类昭示:没有动物的和平就没有人类的和平。林基教授在《动物福音》中讲:“一个对动物残酷、没有道德节制的世界,必定也是一个危及人类的世界。” 要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长久和平,就要停止对动物的杀戮。因为不论我们科技如何进步,社会如何发展,杀戮从来就不是没有痛苦的,“种什么因,得什么果”的规律是不会改变的。那千百万亿个为了满足我们人类的口腹之欲而被迫受苦、受难、受死的生灵是不会甘心情愿的,它们有权利讨一个公平。

早期基督教非暴力、和平主义的思想对于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与文明进步更是具有无可替代的指导意义。对刚刚经历了20世纪,这个被称为战争的世纪的人类社会来讲,昨日的血腥杀戮历历在目,惨痛的教训难以忘怀。在面对今天世界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的时候,绝大多数人已经认识到暴力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只能带来更多的仇恨与杀戮。冤冤相报,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人类将永远走不出战争的阴影。圣雄甘地的话值得人类深思,他说:“非暴力是我们人类的法则,暴力是野兽的法则。灵在野兽身上沉睡着,它只知道物质力量的法则。人的尊严要求它服从更高的法则——服从灵的法则。” 化解仇恨的最好方法就是抱怨以德,以爱心来包容一切、宽恕一切。如同耶稣基督所教导的:“爱你的敌人,为那逼迫你的祈祷。”约翰•希克在回顾了历史上的暴力战争之后感慨到:“如果基督教欧洲和北美一直按照耶稣的教导生活的话,西方的历史就不会像它经常表现的那样充满暴力和血腥。” 在《和平:上帝的旨意》一文中孙彦理先生指出:“战争是违背上帝旨意的,战争是不符合耶稣的教诲的。” 世界和平是耶稣基督的理想,是早期基督徒的理想,也是长久以来人类共同的理想,世界和平符合所有地球人的共同利益,值得所有的人为此共同努力。

2000312日罗马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罗二世在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举行“宽赦日”弥撒,发表了罗马天主教会史无前例的公开告解谈话,坦承教会在过去两千年期间犯下的罪愆和过失并寻求天主宽赦。这对于基督教来讲的确是千禧年的第一个好消息,基督教会终于认识到它的错误,认识到它早已背离了早期基督教的教理。作为世界最大宗教的领导人能够坦然地承认错误,祈求天主饶恕,的确是难能可贵。

林基教授讲:“我们憧憬一个新世界;一个和平的世界;一个万有和好的世界;一个寻回神之爱、充满各种新可能的世界。如果基督徒开始实践福音中的爱,这世界将会如何地不同呀!”  当早期基督教非暴力、不杀生及素食的理念得到大多数基督教信仰者理解与实行的时候,世界和平或许就会真正的到来。最后以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一句素食名言作为本文的结束语,但愿达芬奇的梦想能够早日实现,愿我们美丽的家园更加和平美好。达芬奇说:

“我在年轻的时候便开始吃素,我相信有那么一天,所有的人类会以他们现在看待人类互相残杀的心态,来看待谋杀动物的行为。”

 

上一篇:第三章 非暴力思想——早期基督教素食观的基础
下一篇:没有了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本站简介 | 站长申明 | 投稿信箱 | 德兰圣乐 | 有声书馆 | 每日祈祷
愿天主祝福你,保护你;愿天主的慈颜光照你,仁慈待你;愿天主转面垂顾你,赐你平安!小德兰
开站时间:2006-12-24
您永远是第(1)位蒙受祝福者
站长:小德兰 Email:dadelanxiaodelan@163.com